-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家女37年回家路
农家女儿37年回家路 大年三十,我和老公驾车去他家过年。路上,老公突发感慨: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30多年,路见证了我家生活水平改善的全过程,我们也见证了道路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路变了,交通工具变了,不变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回家过年。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回想无数次的回家经历,从步行到骑行再到车行,从坑洼泥泞的土路到顺畅平整的柏油路,留下了无数难忘的回家记忆,有欢乐也有泪水,有心酸也有欣慰。 第一次独自回家 1981年7月,我初中毕业考上了唐山的一所师范学校。对农家子弟来说,这可谓实现了鲤鱼跳龙门。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可以从农村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这是那个年代多少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事情。 唐山距离我的家乡并不远,只有近百公里。如果是现在,也就2个小时车程。但是在那个年代,我却只能半年回一次家。因为一方面可以节约每次十多元的往返路费,另一方面,因为交通不便,唐山的班车只能通到我们县城,而我家在村里,每次回家,还要家人到县城接送,实在是不方便。 唯独有一次,本来计划寒假才回家的我,在十月一日放假时因为惦记生病的母亲而临时决定回家。因为是临时决定,没有来得及通知家里。 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唐山开来的班车在下午五点左右到了我们的县城。因为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交通工具,我只能步行回家。背着简单的行囊,我一步步朝家的方向走去。本来还亮堂的天空,大约半小时后就慢慢黑了下来。一个16岁的女孩,第一次独自走着夜路回家,当时的心境只有害怕和无助。 大约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身后来了一位骑自行车的中年男人。见我一个女孩儿独自行走,他主动询问我为什么一个人走路、家庭住址等。没有任何防范意识的我如实相告。那位中年男人热情地邀我坐上他的自行车后架,说他也是下班回家,可以顺路带我一程。 单纯善良的我,虽然有些顾虑,但是面对无边的黑夜和长长的回家路,我选择坐上了他的自行车。开始的时候,他还是边骑车边和我简单的聊天。但是走了一会,他却把一只手从前面回了过来,试图摸向我的身体。本能的反应让我立刻跳下自行车,并害怕地高声喊了起来。他看我高声喊叫,并没有停下来,而是骑着自行车朝前走了。 就在?@时,另一位中年男人恰巧路过我的身边。他主动停下来,向我询问情况。我怯生生地告诉了他刚才的经过。他安慰我说,不要害怕,他是我邻村的人,回家要经过我的村庄,愿意陪着我一起回家。就这样,他推着自行车走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把我送到家门口才骑车回家了。我走进家里,进屋后看到炕上的父母,一下子扑过去,委屈、疲劳、惊惧的泪水奔涌而出。 我的第一件交通工具 1984年,我被分配回县城工作,由于单位食堂周末不开饭,我只能选择回家。那时我没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每次都要等在县城工厂工作的父亲下班后用自行车载我,周一早晨再以同样的方式在8点前赶回单位,无论严冬还是酷暑。那个时候,回家留给我最深的记忆就是父亲吃力骑车的背影,以及我在颠簸路面上坐一个小时自行车后的浑身酸痛。 回想那个时候,人们最通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飞鸽牌28型直梁自行车,这还仅限于少数家庭条件不错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人出行仍靠步行,谁家里有辆自行车,可能要成为左邻右舍共用的交通工具。因为父亲在县城工作,恰巧可以顺便带我回家,也算幸运。如果没有父亲,我肯定只能步行两三个小时回家。 1986年底,通过托朋友关系,我从县里的三级站如愿买到了一辆飞鸽牌26型黑色斜梁女式坤车。从此,我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第一件交通工具,全身乌亮,设计精美,就像一位漂亮的姑娘。当我第一眼见到那辆自行车的时候,用欣喜若狂来形容毫不为过。 那个年代,一是经济条件有限,每月工资只有五十元左右,买一辆自行车需要200多元,去除每月基本消费和日常必要支出,需要积攒很长时间。另一方面,当时属于计划经济,物资匮乏,国营商场里面摆着的全是凭票据购买的普通商品,只能托关系走后门才能买到喜欢的紧俏商品。 有了这样一辆自行车,我不仅增加了回家的次数,也让回家的时间由最长三个小时缩短为一个小时。 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 1993年,我早已成家得女。由于工作变动,我从城内调到了城郊的一所新建学校。单位离家3公里,每周都要有几次早晚值班,摸黑回家又成为了常态。 记得有一次晚自习后我骑着自行车回家,那时路边还没装路灯,我骑着骑着,一下子撞到了路边的沙堆上,幸好沙堆松软,我连人带车只是慢慢地摔倒在路边。 还有一次,我摸黑骑行了很久,感觉中应该早到家了,怎么还没到?我觉得不对劲,下车瞪大眼睛仔细辨认周围的建筑物,原来不知何时已骑过了家门。赶紧又返回,摸索着回到了自己的家。类似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这样坚持骑行了4年。转眼到了1997年,陪伴我10年的那辆坤车早已失去了靓丽的少女模样,变得破旧不堪。在这种情况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