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熹释子夏传后倦
朱熹释子夏先传后倦 内容提要 “先传后倦”的命题是子夏与孔门弟子中同以文学著称的子游在关于传道与为学次序的对话中提出的,子夏对何以先传“洒扫应对”的问题给出了经验的解释,但缺乏理论上的论证。朱熹通过对自己生活世界的观察思考,认为“洒扫应对”的小学功夫是立身成德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并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理”范畴和“理一分殊”模式为“洒扫应对”之“先传”提供了坚实的理由。本文试图对这一思想历程做一简要的梳理。 ??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 朱熹 子夏 先传后倦?? 〔中图分类号〕B244??7;B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3-0045-05?おおお?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学,宋儒极为重视,周敦颐提出“学颜子之所学”(注:周敦颐《通书#8226;志学第十》。 ),张载要“为去圣继绝学”,(注:《张载集#8226;拾遗#8226;近思录拾遗》。)程颐作《颜子所好何学论》,甚至提出:“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则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注:《宋史》卷四二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8226;周敦颐 程颢 程颐 张载弟戬邵雍》。)由此,学在宋儒心目中的地位已可见一斑。?? 朱熹同样重视学,尤其重视由小学而大学的为学次序,他认为孔门弟子中以文学著称的子夏是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代表。子夏不仅于大学有较深的造诣,“学于诗、书、礼、乐之文,而能言其意”,(注:《四书或问》,第283页。)是唯一能与孔子论诗而知学的弟子,(注:《论语#8226;八佾》记载: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能与孔子探讨《诗》的另一名弟子是以言语著称的子贡,其特点是通过论学而知《诗》,《论语#8226;学而》记载: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而且在传道实践中还非常重视小学,强调洒扫、应对、进退的训练。“先传后倦”就是子夏这一思想特点的具体体现。?? “先传后倦”出自《论语#8226;子张》一则关于传道与为学次序的对话,对话在孔门同以文学著名的子游与子夏之间展开:??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游从本末关系出发,强调君子之道的传授应重视“本”,子夏则对之以先后, 强调君子之道的传授应根据传授对象的资质特点注意先后次序。子游虽然没有否认“末”,但言下之意实为批评子夏有末无本,子夏则以“先传后倦”反唇相讥。批评者在不否认“末”的前提下强调“本”,似乎理由很充足。反击者提出先末后本也很巧妙,既解释了“洒扫、应对、进退”之“末”的现实,又为君子之道中“本”的传授留下了空间。但问题在于,先末后本的根据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先本后末?子夏提供的是“区以别矣之草木”和“有始有卒之圣人”的类比。子游是一个处事不拘小节的人,用朱熹的话来说,是个“见处高明”、“高简、虚旷、不屑细务底人”,(注:《语类》第二册卷第二十三,第564页;《语类》第六册卷第九十三,第2355页。朱熹在与门人讨论孔子诲子夏勿为小人儒时也说到“子游高爽疏畅,意思阔大,似个萧散底道人”(《语类》第三册卷第三十二,第804~805页)。)听了子夏这种拘泥于事实经验的解释,肯定还会有话要说。可惜的是,对话不是面对面地进行的,子游不能作出进一步的批评,子夏也没有机会使何以先末后本的思想火花在进一步的交锋中迸发出来。于是就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二、汉儒与二程的解释?? 汉代注家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对“本”、“末”、“先传”、“后倦”、“草木之区别”、“圣人之有始有卒”的字面解释,如包咸解释子游的批评为:“言子夏弟子,但当对宾客修威仪礼节之事则可。然此但是人之末事耳,不可无其本,故云本之则无,如之何?”解释“先传”、“后倦”为:“言先传业者必先厌倦,故我门人先教以小事,后将教以大道。”马融解释“草木之区别”为:“言大道与小道殊异。譬如草木,异类区别,言学当以次。”孔安国解释“圣人之有始有卒”为“终始如一”(注:《论语注疏》,第258页。)。?┱庑┙猹?释虽然提出了“大道”、“小道”的区别,何以先末后本的根据则并不比子夏提供得更多。?? 对这一问题真正进行了深入思考的是二程。?? 程颢曰:“洒扫、应对、进退,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慎独。”冷不丁提出一个“形而上者,理无大小”,而且还“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