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四家诗名考辨
汉代四家诗命名考辨 [摘要]汉代四家《诗》皆为专门之学,其中《韩诗》《毛诗》采用汉代经派命名的一般做法,以创始人姓氏命名;《鲁诗》《齐诗》以创始人故国命名,与人们对“齐学”、“鲁学”的认识有关,有尊崇的意味。《汉书?楚元王传》所说申公自号《鲁诗》是一种追述。三家《诗》之命名应在武帝为博士置弟子之后,为创始人弟子所命。《毛诗》之名亦当为毛公后学所命,且因三家各自命名而为。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汉代;《诗经》;四家;命名 [作者简介]赵茂林,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兰州730070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9-0103-06 汉代传《诗》者主要有四家,即鲁、齐、韩、毛,《汉书?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问献王好之,未得立。”其中《鲁诗》《齐诗》以本学派宗师的故国命名,《韩诗》《毛诗》以本学派宗师的姓氏定名。显然,就其命名而言,或以国名或以姓氏,并不整齐划一。那么为何会如此来命名,四家《诗》之名又起于何时呢? 一、《鲁诗》《齐诗》之称在鲁学、齐学观念明晰之后 王应麟说:“《儒林传》:‘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齐、鲁以其国所传,皆众人之说也;毛、韩以其姓所传,乃专门之学也。”但由王氏所引《汉书?儒林传》之语是看不出王氏所言之意的。实际,鲁、齐亦为专门之学。《汉书?儒林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吕太后时,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卒学。……归鲁退居家教,……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馀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亡传,疑者则阙弗传。”申公虽学《诗》于浮丘伯,但其“独以《诗经》为训诂以教”,其开创之地位显而易见。据《汉书?楚元王传》,申公同学复有鲁穆生、白生,只有申公“弟子为博士十馀人”、“其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掌故以百数”。故《鲁诗》创始人为申公无疑。又《史记?儒林列传》:“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汉书?艺文志》说“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荀悦《汉纪》:“齐人辕固生为景帝博士,亦作《诗外、内传》。”辕固为《齐诗》创始人,《齐诗》亦为专门之学。 既然四家《诗》皆为专门之学,何以《鲁诗》《齐诗》不以创始人姓氏命名呢?就汉代各经派来看,一般皆以创始人的姓氏命名。若说例外,则为《鲁论》《齐论》。《汉书?艺文志》:“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王吉、宋畸、贡禹、五鹿充宗、庸生皆传《齐论》,皆不知其学所自。可能《齐论》在齐地流传非常广泛,故以上诸人学源反而难以知晓。《鲁论》的问题也当如此。而《鲁诗》《齐诗》却是专门之学。 汉代有齐学、鲁学之分。《汉书?儒林传》:“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b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觳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觳梁》。”在先秦,齐、鲁两地儒学都较为盛行,《史记?儒林列传》:“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又说:“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由于两地不同的文化与风俗,两地的学术也存在差异。盖而言之,鲁学谨严,谙于典章;齐学好议论,与阴阳五行学说关系较密切。程元敏说:“鲁为孔子故里,夫子经学教化,鲁学早成显派;齐有稷下,诸家讲经,游学其间,次鲁学而亦早为经学重镇。战国中晚叶,论经学者莫不竞以齐鲁派为师为荣。故言《诗》则《鲁诗》《齐诗》,言《论语》则《鲁论》《齐论》,而韩婴、毛公讲论于燕、赵、河间国,学风非盛,远逊齐、鲁,故不足以《诗》学大宗――《燕诗》《赵诗》或《河间诗》而尊称之也。”说燕、赵学风非盛,故不得命名为“燕诗”、“赵诗”,应该是正确的。《汉书?地理志》依次介绍战国以来秦、魏、周、韩、郑、陈、赵、燕、齐、宋、卫、楚、吴、粤等地的风俗,唯于齐日“其士多好经术”,于鲁曰“其民好学,上礼义”。但说“鲁学早成显派”、“战国中晚叶,论经学者莫不竞以齐鲁派为荣”,则是混淆概念之论。齐、鲁两地已经存在的学术差异和人们对其较清晰的认识并不是一回事。 韦贤、夏侯胜、史高言《?b梁春秋》为鲁学、《公羊春秋》为齐学,则在宣帝即位时已经有明确的“鲁学”、“齐学”的说法,但却不能据此推断这种说法始于何时。再看上引《汉书?艺文志》之语,也看不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