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惜主题探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诗惜主题探赜

唐诗惜时主题探赜   摘 要:惜时主题源远流长,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透析唐代诗人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唐诗惜时主题体现的建功立业和长生久视的思想与儒道文化复合影响密切相关。唐代儒道鼎盛,文人同时受到两教影响,故唐诗惜时主题呈现出双重性奇异文学现象。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唐诗;惜时主题;探赜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0)04-0150-03      “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一个不朽的真理。我国古代文人常因自然万物的盛衰枯荣而唏嘘感慨,在伤春悲秋、由物及我的情感线索中建立起自然与生命的链接;万物盛极而衰、天年有时的自然规律使人们对自身生命历程的有限性得到深切体悟,惜时成了人们珍惜生命的普遍心理需求,惜时主题在古人笔下便应运而生。惜时主题不仅仅是人生的重要课题,还是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更是唐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      一、惜时主题溯源      惜时主题早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当时人们主要是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到个体生命有限的角度出发,呈现在作品中多表现为单纯地感慨生命的短促。《曹风#8226;蜉蝣》从蜉蝣的朝生暮死联想到人生短暂:“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唐风#8226;蟋蟀》由蟋蟀的秋鸣联想到人生之秋:“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面对生时有限和死亡的不可避免,诗人不能不产生及时行乐的思想行为。如《唐风#8226;山有枢》:“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惜时感在人们珍重有生之年的思想行为中得以流露。   《楚辞》时代,惜时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中被推向了第一个高峰,由于有主体道德因素的介入,惜时不再是仅仅为了满足有限人生生理欲求而存在的,更多的展示了创作群体的社会欲求。它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道德感召力量――忠君报国,而这种在道德上的欲求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实现,忠君无主,报国无门,光阴却不会因此而有片刻的停留。因而《楚辞》的惜时常常表现出极为深沉的忧愁、焦虑情怀,充满了崇高的社会使命感。“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时??投?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宋玉《九辩》)作者不仅仅因时光的流逝而产生焦虑,更多的是为美好的政治在有生之年无法实现而忧愁。就惜时主题而言,“《诗经》中侧重在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系统,《楚辞》侧重在政治和精神生活系统”,[1]在以后的文学中,惜时主题在偏向《楚辞》的侧重性中发展。   《古诗十九首》是惜时主题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古诗十九首》仍关注于生年短促的哀叹,但是不甘于沉沦的文人还是奋力发出了“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的呐喊。“生年有限的既定现实使得他们迫不及待地追求主体价值的实现”,[2]“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虽然“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及时行乐思想占主流,但那是因为在精神欲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形下,文人追求进入另一个极端的表现,与《诗经》时代纯粹的关注生理欲求多有不同。   二、唐诗中惜时主题的表现      唐诗中包含惜时主题的作品不少,许多文人都有这类作品,而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明了的,有含蓄委婉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一)对光阴易逝的焦虑   1.哀叹时光飞逝   唐代强盛繁荣,人们普遍对人生寄予很高的期望,但文人往往有不如意处,无论年老,抑或年轻,面对人生不幸,叹时嗟屈者层出不穷。杜甫叹“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赠卫八处士》)白居易叹“白日走而朱颜颓,少日往而老日催。”《无可奈何歌》)沈?缙谔尽昂煅沼胱持?,叹息此流年。”(《览镜》)光阴易逝,容颜易老,生命如此短暂,故有晚镜流景之叹。   刘希夷哭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代悲白头翁》)李贺怒嗟“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荣枯递转急如箭,天公岂肯于公偏!莫道韶华正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嘲少年》)刘希夷、李贺是唐代两位青年早逝的天才诗人,尽管上天只给他们二十六七年时间,却没让他们少尝人世间的酸苦,故希夷的“娥眉能几时”之叹,李贺有“韶华”变“发白”之悲。   2.劝勉珍惜时间   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以及孟郊的《劝学》:“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之所以要劝学,是因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要想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珍惜眼前的时光,反映了长者对晚辈的殷切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