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课堂教学实例学习札记.docVIP

东北秧课堂教学实例学习札记.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北秧课堂教学实例学习札记

东北秧歌课堂教学实例学习札记   摘要:战肃容教授是我国著名东北秧歌二老艺人,现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和大连艺术学院。本文从笔者随战肃容教授的课堂学习视角出发,结合南北方的舞蹈差异和的感受,对课堂教学进行性一定总结与归纳。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关键词:东北秧歌;课堂教学;南北方;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087-02   2014年9月,笔者很荣幸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王海峰教授学习研究中国民间舞。为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和研究,经导师安排,笔者有幸能够在中国著名的民间舞专家战肃容教授(以下简称战老师)所带的班级中学习和观摩,取得了极为有益的收获与体会。经过一年的学习,使笔者对东北秧歌,这一广泛流传于东北三省的民间舞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通过观摩战老师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这一块有了全新的理解。   笔者从小在南方长大,那里气候温暖、湿润。由于南方地理环境复杂,各民族语言、文化、经济相对隔离,所以民间舞种类较北方地区繁多,就南方汉族民间舞而言主要有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广东英哥等等。表演形式来看,南方民间舞蹈注重舞蹈的体态、注重唱,舞蹈规模小巧和谐,风格上细腻柔美、清新秀丽,表现性较强,多表现秀美内容;而且从伴奏乐器来看,南方一般多用丝弦乐器,而北方则是用鼓的多。这样的话就形成了南方舞蹈纤巧秀丽、形式轻巧的“阴柔优美”的风格。而北方地区则注重舞蹈的技巧,并且舞队规模宏伟庞大,风格简练奔放、鲜明生动,加上惯用鼓乐,所以也就形成了北方“阳刚崇高”的艺术特点。特别是在辽阔的东北地区,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历史久远,是我国古代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气候寒暑分明,山河壮丽,生活在这里的人受山川气候的熏陶,性格勇敢粗旷,乐观好动。有资料显示,上个世纪50年代来到这里的人民,多从事垦荒、开矿、搬运等劳动,他们受到大自然和劳动生活的陶冶,形成了坚韧、直率、倔强的性格。由于这样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也就形成了东北人民喜欢色彩浓郁,线条粗旷的审美情趣。那么由于南北方地域环境的明显差异,经济类型,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也造就了汉族民间舞在南北地区发展上风格的明显差异。现在笔者跟随战老师所学习的东北大秧歌,是北方秧歌中的主要代表,在东北三省的城乡各地广泛流传。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等农业劳动,也和古代农祭活动有关,一般的民间传统是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广场表演。在东北地区四季分明,春、夏、秋为农忙季节,冬季为农闲季节,春节、元宵也在这个季节。人们在这个时候办起庙会、秧歌会,可谓是冬季的盛会。而这个时候正是寒冬腊月,冰雪覆盖大地之时,到处都是银装素裹,白茫茫的一片。正因为这样的气候,人们在大广场上跳东北秧歌时,就要求动作上既要幅度大,又要速度快,所以火爆、欢快、泼辣、热烈也就成了东北秧歌最主要的特征。东北秧歌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那表演上的“艮”、“浪”、“俏”、“逗”、“媚”,也概括为“稳中浪、浪中艮、艮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其中最能突出的就是“扭”,强调在舞蹈动作中“扭得活,扭得浪,扭得稳”,这些都成了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无论是上装美丽俏皮,还是下装热情幽默,加上花样繁多的扇子、手绢、花棍和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都再现了东北人民特有的深沉情感,顽强的意志,豪爽的气质和诙谐的性格。   虽然大学四年笔者比较系统的学习过东北秧歌课程,但是由于当时地处南方,根本无法想象在东北这块冻土上,每当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人们举办庙会,在庙会中由艺人们组成秧歌队,踩着高跷,穿着色彩鲜艳的服饰,拿着手绢和扇子,唢呐一吹,大鼓一响,在那白茫茫的雪地里载歌载舞时的欢快热闹的情景。所以能跟战老师学习传统地道的东北秧歌,笔者真的是感到十分的荣幸。   一般情况下,东北秧歌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基本在中专时期对东北秧歌有过一定的基础学习,但是在大系教材中,依旧要从最基础的基本动律开始学起,从膝盖的屈伸,到上身动律,再到手巾花,最后的步法,战老师都是从单一动作讲起,严格要求和规范。战老师所编排的秧歌组合取材于秧歌中“上装”的表演,所谓“上装”就是梳长辫子的农村大姑娘形象,要求上身略为前倾,在表演时要“媚”要“活”,动作着重在“扭”。因此“上装”的动态美也被形容为“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要求演员必须演得既扎实又活泼,既敏捷又俏皮,还要有朴实得艮劲。基于以上对于“上装”表演的要求,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要求学生将人物的个性特点体现在组合的动作之中,所以在上课讲授动作时,一般都是战老师直接做动作示范,讲述动作的来源、动作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和“下装”的“逗场”是怎样的,再让学生们进行模仿,对风格和情感进行表演上的纠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