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再现到表现论绘画主体之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再现到表现论绘画主体之变

“从再现到表现”论绘画主体之变   摘 要:艺术具有一种智性力量,是人对世界和自己关联的一种表达和揭示。对艺术的理解也是对人类自我的探寻。本文以静物画为分析对象,探讨在艺术的感知世界里,人从再现世界的“无我”走向现代性审美世界里主体之我、个体之我的表达,以及从物我对立走向心物交汇的审美救赎。   关键词:静物画;再现;表现;主体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64-02   艺术是人类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可以使神性之物、人类最深刻的旨趣、精神的最广博的真理获得意识和表达。在艺术中,我们看到人类揭示和表达其“世界关联”――人对其同类的理解,人对非人的存在者和超越人的神性之物的理解,以及人对他自身的理解。艺术具有一种可感受、可欣赏之外的智性力量,人类通过艺术创作进行纪录、抒发、思考。但这些纪录都具有源自时间长河的特质,不仅如此,艺术乃是一种具有种种可能的理解层面的语言,在我看来有些时候一件艺术作品更像是一则寓言,每一层新的涵义的获得既需要恰当契机的灵犀,也需要创作性地主动获取。本文选取了几幅静物画为分析对象,静物画把无生命物体作为单独主题来描绘,从题材上看,它是无关宗教、政治、历史的需要,而从可见之现实汲取艺术灵感,这可见之现实往往是日常性的常见之物,如花卉、水果、瓶子等。文中将暂时忽略掉静物画内容选择上的象征性、含义等,将言语内容范围缩小以集中探讨这几幅画的寓言性含义,以及绘画言语方式背后作为思维着的意识的人对立于自然之中的自我认识的变化。尝试从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然的物我关系入手,探讨在艺术这个感知世界里,人们如何从对自然的膜拜中站起身来、从生活的日常感觉中摆脱出来、在现代社会技术理性专制之下寻回个体生命和心灵感知的鲜活。   一、再现世界的“无我”   静物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出现在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在新教商人阶级的推动下,艺术家从依附于教会、君主、国王这样的赞助人转变为在市场上寻找买主。无论是十七世纪传递着富贵之气的以东方瓷器、南方食品、波斯织毯为描绘对象的静物画,如威廉.卡尔夫的《有船蛸杯的静物》,又或如克拉斯以翻到的玻璃杯、怀表、骷髅等物象征生命的脆弱,惊醒世人时间易逝、人生短暂的劝诫警世的静物画,甚至如十九世纪库尔贝等以老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静物画,如描绘濒死的鳟鱼的《鳟鱼》,在现代审美到来之前的古典世界里,我们能从静物画的演进之路中,看到人是如何从宗教的世界转向世俗的世界,如阿尔岑的《肉摊》一画里,他将宗教主题和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宗教场面隐退在前面的静物之后,显示了对日常事物的兴趣背后摆脱宗教的束缚,关注现实人生的转变;人如何从对无生命物的精湛却冷静再现转变为将主观情感寄放其中,如卡拉瓦乔的《水果篮》一画,熟透的水果已开始枯萎,疤痕累累的水果在平和的漫射光下静静呈现于一片斑驳的墙之前,画中之物显然承托了卡拉瓦乔的主观情感;也可以看到绘画如何从面面俱到的僵硬死板的描摹转而追求画家的艺术趣味、展示画家的审美倾向,如夏尔丹用油画直接写生的方式代替依赖前期素描的方式再现对象,他对于油画颜料的特性和肌理尤其关注,在他的《鳐鱼、猫和厨具》一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夏尔丹成功地用强劲的笔触、厚重的油彩形成一种令人感官愉悦的视觉语言。然而在这样一个的古典世界里,对自然的“再现”始终是绘画的基本准则,正因意义来源不是人,而是上帝、某种形而上的本体,我们才需要不断对自然进行“再现”。而同时,在再现的艺术中,也绝对不会出现“我是谁?”这样对主体之我的进行思考的追问,在这样的本体面前,人是“无我”的。   二、表现世界的“物我对立”   马克斯?韦伯用“祛魅”一词描绘西方国家从宗教神权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性转型,正如谢林所说:“现代世界开始于人把自身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的时候”,当神秘的、神圣的自然被牛顿放置于实验室让自然说出自然的秘密时,世界成为了人用工具理性所把握的世界,而艺术家笔下的物也成为了艺术家意志所把握的物。物与我的关系从依附于自然之物的“无我”状态转变为“物我对立”的由人主导把握的对立关系。一直恪守艺术反映现实这一古典时代艺术观最高原则的“再现”被“表现”所取代。从古希腊的艺术模仿现世到近代通过想象去追求客观的绝对,亦或象现实主义那样,通过一种典型化的描绘去体现现实的本质和规律,“再现”的艺术以一种外在的东西作为自己的依据,作为艺术活动主体的人在前现代其实并未在创作中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因为作为上帝的仆人、自然的附属物的人此时并不是一个个体之我、主体之我。正如福柯所说:“主体是现代的产物”,这个笛卡尔口中“我思故我在”的“我思者”凭借自己的思维来掌握世界,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从本体论意义上的关系转换为一种认识关系,终于宣布现代的来临。我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