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天华改进国乐一代宗师(上)
刘天华改进国乐一代宗师(上) 刘天华,原名刘寿椿,1895年2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1932年6月8日逝世于北京,年仅三十七岁。刘天华毕生从事民族音乐的创作、演奏、教学和民族器乐的改革,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为我国近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推进了二胡等民族乐器现代专业化的发展进程,创立了中国的二胡学派,并创作了“十大二胡独奏名曲”和三首琵琶独奏曲,为我国民族器乐宝库增添了不朽的艺术珍品。 自幼喜爱民乐 刻苦学习音乐 刘天华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刘宝珊是一位主张新学的教师,哥哥刘半农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文学家和文字学家,对刘天华影响较大,弟弟刘北茂受刘天华影响,后来也成为了著名的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和刘半农、刘北茂三兄弟,以其在音乐、文化等多方面的成就,被世人誉为“刘氏三杰”。 刘天华七岁左右就读于父亲在家乡主办的翰墨林小学,开始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他的家乡江阴有着浓郁的民间音乐氛围,不仅有富于生活气息的民歌小调,还汇集了外地的各种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儿时的刘天华就对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在家乡,平时有个红白喜事,民间吹打班子的乐声总会吸引刘天华,令他沉醉其中,手舞足蹈;每逢春秋祭祀,刘天华也会跑到附近的庙庵里,聆听动人的钟鼓和悠扬的丝竹,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少年时代的耳濡目染,也培养了刘天华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1909年,刘天华小学毕业后,离开家乡赴常州省立第五中学读书。中学期间,他愈加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当时的校长屠元博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聘请了一些优秀的中外教师(如曾撰写《中乐寻源》的音乐理论家童斐等)前来任教,还常在假日邀请昆曲名家来校献艺、切磋。刘天华每次都去聆听、学习,由此接触到戏曲音乐。在学校的唱歌课上,他开始接触到西洋音乐,并参加了学校的军乐队,熟练掌握了西洋铜管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巧。辛亥革命爆发后,刘天华因学校停办而返乡,以军乐队员的身份参加了江阴的“反满青年团”。 1913年,十八岁的刘天华随哥哥到上海,在进步戏剧组织“开明剧社”担任乐手等。在此期间,刘天华利用一切机会钻研音乐理论,学习钢琴、小提琴和铜管乐器等西洋乐器。从此,刘天华立志以音乐为终身事业,萌发了“改进国乐”的想法(刘天华所称的“国乐”即现在的民乐)。 1914年,“开明剧社”解散,刘天华回到家乡,经多方奔走,他当上了家乡华澄小学的教员。业余时间,他遍访附近地区的国乐名家和民间艺人,虚心求教。他不畏跋涉之苦,到离学校十几里的顾山镇,向精通丝竹乐器的周少梅学习二胡,还向一位落魄潦倒的民间唢呐手求教。由于为人刚正不阿,不善逢迎,刘天华遭到同事的嫉妒和排斥,任教不满一年即被校方解聘。 1915年春天,刘天华的父亲因家境贫困、累遭逼债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从此,还债和维持全家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他和哥哥的肩上。失业和丧父的不幸,使刘天华忧郁成疾,在贫病交加的逆境中,刘天华借乐抒怀,吐露心声。一次,他无意中在地摊上看到一把用蛇皮竹筒制作的二胡,非常喜爱,便花两角钱买下来,废寝忘食地日夜研习,终于创作出他的二胡曲处女作《病中吟》。该曲经过八年时间的修改和完善,成为他的“十大二胡独奏名曲”之一。 1915年秋,刘天华受聘到母校常州省立第五中学任音乐教师,并兼任校军乐队和丝竹合奏团的指导。从1915年至1922年受聘到北京大学任教之前,刘天华在第五中学任教达七年之久。在这七年间,他一直坚持学习民族乐器。1917年,刘天华再次拜访周少梅,向他系统学习了二胡和琵琶的演奏技法。1918年夏,他向琵琶大师沈肇州学习演奏传统琵琶名曲集《瀛洲古调》,同年创作了另一首二胡曲《月夜》。1920年,他远赴河南开封向古琴家罗滨洲学习古琴,由于后来染上癣疥,才不得不遗憾地抱病而归。 刘天华学习音乐非常刻苦。一个炎热的夏季,他的学生吴伯超去找他, 走近宿舍时只听到悠扬的二胡声,却不见拉二胡的人。吴伯超循声找去,才发现老师为躲避蚊虫叮咬,竟在蚊帐里练习。还有一年暑假,刘天华的好友到他家造访,发现刘天华正汗流浃背地背对着灶膛弹琵琶。当时正是酷暑天气,朋友对他的做法感到惊讶,经询问才得知原来刘天华背上生了一个疖子,这样做是为了借灶膛的热解痒,同时不耽误练琴。刘天华就是通过这样的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正如刘半农所说:“天华性情初不与音乐甚近,而其‘恒’与‘毅’则非常人所能及。择业既定,便悉全力以赴之,往往练习一器,自黎明至深夜不肯歇,甚至连十数日不肯歇,其艺事之成功由于此,所谓‘人定胜天’者非耶?” 刘天华的理想不只是成为二胡演奏家,他还想把自己热爱的二胡音乐推广到民众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经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