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政看统一新罗衰败.docVIP

从内政看统一新罗衰败.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内政看统一新罗衰败

从内政看统一新罗衰败   [摘 要]统一新罗借鉴了唐朝的律令制度,与本土实情相结合,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这种制度在初期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但是后期却变成一把双刃剑,深刻地影响着新罗社会。   [关键词]新罗;政治经济;衰败   ?恭王时,统一新罗开始进入下代时期,标志着统一新罗开始走向衰落。但是,从八世纪中叶开始,统一新罗就已经显露出了衰败的迹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其政治经济制度有着极大关系。   一、统一新罗的经济制度演变和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统一新罗初期,封建政府非常重视对全国人口的控制,为此建立了“帐籍制度”。此外,统一新罗于722年开始实行丁田制:“圣德王二十一年(公元722年),秋八月,始给百姓丁田”。直到九世纪初,丁田制才被废止。丁田制的主要内容是将土地分为永业田和口份田两种,分别授予16岁以上的丁男丁???,其中口份田限本人终身使用,不得买卖转让;后者在本人死后则可以由子孙继承。丁田制的实行使得统一新罗的国库有了可靠的经济来源。   丁田制规定土地国有,但是这并不影响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当时的新罗存在三种土地制度,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以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后者比重甚小。统一新罗施行丁田制,是为了增加国库储备。但是丁田制只能在国有土地上施行,对于大地主、贵族持有的土地,国家不能丁田。所以,丁田制的适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主要因为是新罗实行食邑制、禄邑制。食邑制就是赐予当时有大功的臣子一定数量的地区的农户的佃租、贡赋和徭役。禄邑制则是一种根据官位向文武官员赐予一定地区的收租权的制度。食邑制在新罗进行统一战争时期广泛实行:“(公元663年)冬十一月二十日至京,赐庾信田五百结,其余将卒赏赐有差”,“(公元653年)太宗录其功,授(金仁问)食邑三百户”。至新罗统一战争完结,统一新罗步入正轨之后,食邑制依然存在,甚至扩大了封赏的范围。“兴德王三年(公元828年),夏四月,清海大使弓福,……以卒万人镇清海。”这样的记载,在《三国史记》当中还有很多。禄邑制始于神文王时期,“(公元687年)七年五月,教赐文虎(武)官僚田有差”。起初是授以官员地区收租权,但是两年之后改为以俸禄代替收租权,但是到了景德王十六年,“复赐禄邑”。除了食邑和禄邑,新罗王还将全国的牧场分配给了各级官署和功臣。   以上新罗的经济措施催生了统一新罗大地主的出现。在海印寺发现的田庄券(八世纪下半期)是新罗时期的买卖土地文书,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在当时非常的盛行,加上贵族地主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在九世纪后期甚至出现了私有的农庄。此外,寺院庄园也逐渐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丁田制难以为继,最终破产。   二、统一新罗的政治措施的隐患   在完成统一战争之后,新罗政府为了稳固统治,极力动员真骨贵族和京城的豪族迁移到九州、五小京地区。中央统治阶层此为的目的是开发地方经济,更为重要的是去除京城豪族的深厚根基。此外,对于新征服的高句丽、百济地区也需要新罗贵族来管理。所以,迁豪政策可谓一举数得。但是,食邑制、禄邑制与迁豪政策的并行对于统一新罗的社会稳定却没有起到好的作用。   迁豪政策暂时解决了中央内部的矛盾问题,却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京城豪族迁到地方之后,与当地的大地主大商人勾结,形成新兴的地方势力,再加上受赏的食邑和禄邑,地方势力就掌握了经济大权和行政大权,这对中央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以至于地方叛乱频发。“(?恭王)七月三日,大恭角干贼起,王都及五道州郡并九十六角干相战大乱”,从《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的记载来看,?恭王四年(公元768年)的这次叛乱是一次地方对抗中央的全国性的大规模叛乱。自此之后,新罗中央一直处于叛乱的困扰之中,甚至?恭王都在一次叛乱当中丧命,但是那些叛乱的规模都不大。到了公元823年,“宪德王十四年三月,熊川州都督宪昌,以父周元不得为王反叛,国号长安,建元庆云元年”。金宪昌的叛乱,集中体现了王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金宪昌以为父争位的名义,直接否定新罗的中央政府,转而自立国号,开元建国。对于新罗王朝来说,棘手的不仅仅是金宪昌反叛的问题,还有其他地方势力与之呼应的麻烦。《三国史记》上说金宪昌“胁武珍、完山、菁、沙伐四州都督,国原、西原、金官仕臣及诸郡县守令以为己属”,但笔者认为文中的“胁”字值得考究。从地域面积来看,熊川州并不比其他四州大,实力不一定就强于四州,何况还有几个小京以及诸多郡县。而且熊川州远离王都,沙伐州和菁州与良州(新罗王都庆州所在地)接壤,如果这二州的都督不是自愿造反,只要联系良州王都就可以了,根本不用惧怕金宪昌。所以,恐怕仅是金宪昌的“胁”是根本起不了作用的,所以笔者认为,这些州郡的长官应该是自愿造反的,最起码也是受了利诱。金宪昌的叛乱是统一新罗后期最具代表性的一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