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李贽人生轨迹透视其经济思想发展.docVIP

从李贽人生轨迹透视其经济思想发展.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李贽人生轨迹透视其经济思想发展

从李贽人生轨迹透视其经济思想发展   [摘 要]李贽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其入仕为官时期,经济思想开始萌芽,形成了“治生、产之事”、“任其自然,务以德化”等经济管理思想,并在姚安任上付诸实践;第二阶段是其著书讲学时期,经济思想逐渐系统化,李贽以“童心说”为出发点,提出“崇私论”和新型“义利观”,主张“重商富民”,鼓励百姓靠生产经营致富,为新兴市民和商人利益疾呼。   [关键词]经济思想;治生产;童心说;义利观;重商富民   李贽(1527―1602),字卓吾,福建晋江人,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著名思想家,自称“异端”,“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1],且“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崇尚实用、自然主义思想,与当时儒、道等世俗主流思想格格不入。20世纪末以来,李贽经济思想部分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出来,引起学者们浓厚的研究兴趣,且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其中的代表有:蔡文锦《论泰州学派后期魁星李贽的经济思想》、黄海涛《论李贽经济伦理的批判性》、李仁和吴杨婷《李贽经济伦理观简析》等。这些论著多从经济管理和治民思想等角度来阐述李贽的经济思想。本文试图以李贽入仕为官――辞官――著书讲学的人生轨迹为线索,以其代表作《焚书》、《续焚书》和相关史籍资料为根据,梳理其经济思想形成过程,分析其形成的阶段性特征及原因。   一、入仕为官时期李贽经济思想萌芽   嘉靖三十一年(1552),26岁的李贽中福建乡试举人,从此进入仕途。但其仕途之路并不顺利,其间父亲和祖父相继离世,李贽两次回福建丁忧,直至隆庆四年(1570)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其在南京刑部任上长达七年。这七年,是李贽思想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期间他认识了耿定向、耿定理、焦?等友人,师事泰州学派的学者王襞。泰州学派倡导“百姓日用即道”,这一思想对李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后来在《焚书?论政篇》中提出的“穿衣吃饭论”就源于此。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2]李贽把被传统道家、儒家虚化到至高无上的人伦物理归结为最简单的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并认为“圣人与凡人一”,把所谓的圣人拉下神坛,与普通百姓无异。李贽由“穿衣吃饭”进而论及“治生、产之事”,他说:“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3]   万历五年(1577),李贽被外放到云南姚安任知府,姚安任上三年,是李贽思想发生转折的关键三年。云南姚安府偏居西南一隅,使得他可以远离中原地带浮躁的道、儒和释学斗争中心,潜心观察、了解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管治一府之民。这三年的外放经历,使得李贽了解普通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这也是其“穿衣吃饭论”最直接的现实来源。李贽为政治民以“简单易行”为宗旨,即“一切持简易,任自然,务以德化”,重视“治生、产之事”,李贽姚安知府任上第二年,得知连厂河连年泛滥成灾,李贽“捐资聚石为桥,利行旅,通往来,以垂永久”。当时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间矛盾时常尖锐。李贽坚持“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4]的宽松民族政策,他说:“边方杂夷、法难尽执,日过一日,与军与夷共享太平足矣”[5],不扰民,不主动过问民族纠纷,坚持“无人告状,即可无视之”的原则。   李贽姚安任上三年,重视生、产之事,政令清简,鼓励商贾,顺民安民,其后来提出“务以德化民,不贾市俗能声”和“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6]的治政方略即源于此。   二、著书讲学时期李贽经济思想系统化   李贽姚安任期满三年,即行辞官赴黄安,续与耿定理之约[7]。关于辞官原因,李贽后来总结自己的仕途生涯时说:“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此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为县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业触。……最后为郡守,即与巡抚王触,与守道骆触。……此余平生之大略也。”[8]李贽为人做事与世俗价值、官场规则格格不入,时常遭排挤、抵触,这让他感到非常痛苦。   李贽到达黄安后,寄住在好友耿定理家中,教授耿家子弟。耿定理之兄耿定向曾在南都任职,后因拒绝营救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何心隐,李贽与其分道扬镳。在李贽看来,耿定向是乡愿、假道学的代表人物。李贽在耿定理家著书讲学,与耿定向就人性论,公私论乃至孔孟之道等辩难。三年后耿定理去世,耿定向不能相容,李贽遂移居麻城龙潭湖,建造芝佛院,继续著书讲学,与耿定向持续辩论长达十多年之久,于是才有《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多封辩论信札流传后世,在思想界引起极大的震动。在麻城芝佛院中,李贽以“百姓日用即道”为宗旨开馆讲学,从者数千人,男女学生兼授,并在此先后完成出版了《初潭集》、《焚书》、《藏书》等重要著作,形成了“童心说”、“崇私论”、新型“义利观”、“重商富民论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