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代书法品第谈书法创作中几个问题.docVIP

从历代书法品第谈书法创作中几个问题.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历代书法品第谈书法创作中几个问题

从历代书法品第谈书法创作中几个问题   摘 要:在古代的书法品第中,包含着丰富的书学思想。本文从历代的书法品第入手,着重分析了书法创作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把握书法艺术的生命精神,实现技道两进是书法创作的灵魂;发扬主体精神,追求作品的高品位可谓是书法创作的核心,与前者共同构成了书法创作的内容,是影响书法作品品位高低的重要因素;书法风格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即是书法创作的关键,是书法创作中偏重于形式方面的因素,三者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历代;书法品第;书法创作;问题   0 引言   书法品第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艺批评方式,要晚于一般的无品第的书法评论。东汉赵壹《非草书》是第一篇综合性的书法论文,其中已涉及书法批评,但尚未引入品第这一方式,到了六朝庾肩吾方才完成了书法批评史上第一篇品第专论。除了庾肩吾的《书品》外,涉及品第且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唐代李嗣真的《书后品》,唐张怀?的《书断》《书议》、宋朱长文的《续书断》、清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品第’从理论表达方式这个角度看,是一个特别的框架。这个框架由‘品名’、‘品级’、‘入品客体’、‘品定标准’诸要素构成。……‘入品客体’有时仅指人,有时指书体,也有时指作品或者统而论之。‘品定标准’也是因人而宜,因时而宜。”[1]这种差别反映了艺术家对待世间的不同态度,对艺术的不同追求,对审美趣味的不同偏好。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分析,以期对今天的书法创作提供一点参考。   1 把握艺术生命,实现“技道两进”   庾肩吾所著《书品》一卷,将汉代至齐梁能书者百二十三人分三等九级,一一评定,把张芝、钟繇、王羲之书法列为“上上”等,认为:“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书品》)天然胜者,其书法有天设地造、人意之外的自然气息和无定境界:工夫胜者,书法有能工巧匠、情理之极的神技效果与精美观感。在天然和工夫统一中,庾肩吾又更看重天然。   到了唐张怀?,钟、张、二王为首的魏晋书家依然是其理论体系中的灵魂与核心,没有彻底改变庾肩吾、李嗣真品第所暗示的书法批评的价值观和审美尺度。然而在其后期论著《书议》中,将王的真、行书置于榜首,却把王羲之的草书排在众人之后,认为“逸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又说逸少草书“格律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从庾肩吾、张怀?的品第观来看,书法中的上(神)、中(妙)、下(能)三品一般是这样来界定的:书法的下品,“守护成法,应规入矩,无有少失,精能之至,以至入品”;书法的中品,“书家气质之天性与所得成法互为因果、穿通一气而多神妙之意”;书法的上品,“众法兼摄,尤多非法之法,形质神意兼妙,而具鬼神般的神通。”[2]   由以上考察,我们不难看出古代理想的书法作品是上品、神品,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要想创作出理想之作、上品之书,就是要把握书法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实现“技道两进”。中国大多数艺术家具有“形而上”的品格,他们不固守眼前物态之事而苦苦追求一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的“神韵”。书家所寻之“神韵”是那“变异之理、氤氲之气、自然之韵”,是大自然背后的生命精神,是那宇宙变化的永恒节奏,也即“道”。“为书之体,须入其形。”汉字的象形性,也为表现书法的“神韵”和“道”,提供了方便之门。“‘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现出‘物象之本’。”[3]   “书之道”作为一种本体,一种理想、一种境界、一种法则,受到历代书家的重视。“书之妙器,必达乎道,同浑元之理”(传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虞世南《笔髓论》)然而作为玄之又玄的“道”、“神韵”,在书法创作中是通过技来表现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首先提出“技进乎道”的命题,他认为“技”只有与“道”冥中契合,“技”就会进入一种绝妙的境界。宋代苏轼又提出“技道两进”之说,认为有技无道者俗,有道无技者废;技以道为基础,道要以技为支持。   书家们为了将“神韵”、“道”凝聚成富有动感的线条,他们通过用笔、结体、章法等具体的技巧,来取势,创造出生命的动感,实现艺术的价值。书法是最讲究用笔和结体的,通过多变的用笔表现不同的“神韵”。用笔是怎样表现骨、肉、筋、血,构成艺术境界的呢?石涛《画语录》第一章“一画章”中有精彩描述: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能圆能方,能直能曲,能上能下。左右均齐,凸凹突兀,断截横斜。……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中国人用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虚空,留下笔迹,流出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