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阮籍诗文中首阳山意象
浅析阮籍诗文中首阳山意象
摘 要:伯夷叔齐的让国精神和耻食周粟的高尚气节,感动着历代仁人志士。阮籍也在诗文中多次引用首阳山典故,这绝不是偶然现象。首阳山在阮籍心中起着精神的导向作用,本文将从阮籍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的思想多样性等方面,通过他对伯夷叔齐的歌颂和质疑,来展现阮籍在动乱社会中的矛盾心态,深入的了解阮籍心中的首阳情结。
关键词:阮籍;首阳山;伯夷;叔齐
阮籍,魏晋之际名士,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精神领袖。根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1]我们可以看到阮籍那高扬自我的人格和任性不羁的个性。同时,他还在诗文的创作上卓有成就,尤以五言《咏怀诗》驰名于世。阮籍诗文“隐约曲折”,这与当时的环境和“未尝臧否人物”的“至慎”言行是分不开的。李善注《文选?咏怀诗十七首》时曾云:“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遭祸,因发此咏,故每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2]要表达“幽深”的主题思想,诗文中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典故来寄托作者情怀。在细读阮籍诗文时,我们不难发现“伯夷叔齐”的事迹被反复引用,出现频率甚高,这便引发了笔者的兴趣,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来讨论阮嗣宗笔下的首阳山情结。
一
伯夷叔齐作为儒家所推崇的“古之贤人”,《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如“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者,伯夷、叔齐与”《孟子》一书中还记载了他们的言行对当时百姓的影响“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此外,道家代表著作《庄子》也对其有所讨论,庄子将伯夷叔齐同盗跖相比较,认为他们是“殉仁义”的“君子”,盗跖则是“殉货财”的“小人”。而真正使首阳故事完整化的是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两人因退让国君之位逃出国家,归西伯养老,后扣马而谏武王,终因耻食周粟退居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后人对伯夷叔齐典故的运用便多以此为蓝本。
阮籍《咏怀诗》多次写到首阳之事,如其三“驰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其九“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嘉树林。”作者大胆地表达了自己对首阳山的向往,希望登上首阳山去追寻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的气节。再如其六十四“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基。”及四言《咏怀诗》的“夷叔采薇,清高远震。”等诗句都在不断强化自己向往首阳的心愿。阮籍对伯夷叔齐的情有独钟也体现在文章《达生伦》中“诚非媚悦以容求孚,故被珠玉以赴水火者,桀、纣之终也;含菽采薇,交饿而死,颜、夷之穷也。”他将颜回、伯夷与桀、纣相对举,用以说明“是以名利之途开,则忠信之城薄;是非之辞着,则醇厚之情烁也。”阮籍还有一篇《首阳山赋》更是直接标其名来引用首阳山典故,但所表达的感情与前面例子有所不同,我们会在下文中具体分析。
二
首先我们先讨论阮籍诗歌中大量使用首阳山典故的原因。
(一)地域关系
对于首阳山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其一便是指今河南偃师西北的首阳山。《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为陈留人即今河南开封,曾屡次任职从事事中郎一职,也就是他常活动于洛阳一带。而诗歌中出现的“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基。”《首阳山赋》描写的“正元元年秋,余尚为中郎,在大将军府,独往南墙下,北望首阳山”关于首阳山的大致方位,和《后汉书?百官志》中“洛阳城十二门,一曰上东门”《昭明文选》中李善的注中引《河南郡境界薄》“城东北十里,首阳上有首阳祠一所。”[3]可以肯定,在汉魏洛阳故城东北确有首阳山一座,位于河南偃师境内。而伯夷叔齐是否就是饿死在此呢?根据郑慧生于九二年发表的《首阳山考》,可以初步确定伯夷叔齐饿死的首阳山即今河南偃师西北的首阳山。阮籍活动于洛阳,眼前就有一座首阳山,一定很熟悉伯夷叔齐的故事,自然会触景生情,引发很多思考,对于自己所熟悉并深受感染的事迹,阮籍在诗文中大量引用便可以理解。
(二)伯夷叔齐与阮籍的相似性
阮籍在诗文中引用首阳山典故,绝不仅仅因为地域,一定是典故中人物的遭遇与作者的亲身经历引发了思想上的共鸣,“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
1.生活背景
阮籍生于曹操统一北方之时,活动于动荡的正始时期,当时司马氏以名教为幌子,伪善险恶,企图篡位夺权。阮籍虽反对司马氏的违逆之行,但却因高压政策而不得不屈服,因此阮籍只能以仕为隐。身处朝廷,他对政治的黑暗和当权者的腐败体会真切。“馋邪使交疏,浮云令昼冥”(其三十)“不见林中葛,延蔓相勾连”(其三十三)司马氏为篡位,拉拢收买,颠倒黑白。面对这种“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的境遇,阮籍深感如履薄冰的痛苦。他“本有济世之志”但面对残酷的人事剧变,希望顿时变成了失望,建功立业的满腔热情变为了隐遁冷漠的态度。此时的诗人与避居首阳的伯夷叔齐一样,他们都面对政权的更迭,不满当时的统治者。阮籍常以耻食周粟的隐士来隐喻自己忠于曹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