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李清照不同时期之词作审美风格及其成因
浅析李清照不同时期之词作审美风格及其成因 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她让很多文坛“英雄汉”黯然失色!李清照平生词作,以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为分界线,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风格及特点:以清新,秀丽、婉转的格调抒写真挚情感 (一)少女时代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是朝廷官员、苏门学人,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母亲亦是名门之后,知书能文。因而李清照自幼性情开朗、聪明伶俐,稍长,不光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且表现出很高的文学创作才能。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以《点绛唇》(蹴罢秋千)为例: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还挂着汗珠、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的娇美形象。下阕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跑去,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封建礼教束缚下“礼”是不得不遵守的。但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倚”、“回”、“嗅”三个动作,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十分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回味无穷。 再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运用白描手法,几笔便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日暮湖上风光图,给人以清新愉快的美感,同时也把一个天真无邪、活泼潇洒、顽皮娇憨的划船少女形象神形毕现地展现到了读者眼前。 (二)少妇时代 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开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岁月。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甜美的爱情使得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在词作中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一个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挚缠绵的柔情。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此词当写于李清照新婚燕尔之时。这首词将一个新妇在丈夫面前的妩媚娇憨的姿态,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出来,显得清新活脱,情真意挚,颇具民歌之风。它既有少女时词作中所流露的天真风韵,又平添一份少妇的娇艳情怀。上阙以拟人手法写花之美。起笔写买花,“春欲放”三字写出了春花含苞欲放的情态;紧接着赞美花:“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细致地描绘了春花的姿色: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表现了对春花的无限爱抚之意。下阙以花比人,刻画心理情态。“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不是郎在猜疑,实则是自己在揣度郎心,痴情之心宛然可见;“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看似与春花比美,实则心欲使郎对自己喜爱,娇憨之情可感。全词写花也写人,写人也写花,人与花,花与人虚实相映,蕴藉含蓄,形象鲜明,妙趣横生。 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重阳佳节,怀念远人的心更甚,但词人却自始至终并未直接说明这一点,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客观景物。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突然把主人公内心的秘密深刻的揭示出来,使读者理解到原来活动在这平淡环境里的人物,内心却隐藏着难以排遣的别离的苦闷。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确实是高人一筹,独树一帜。 二、李清照晚期词的内容及风格特点 (一)以凄怆深沉,苍凉悲楚的风格多是写离别之情、相思之情、怀旧之情,以愁苦为基调 公元1127年靖康之耻,值此家国危难之时,李清照在辗转逃亡中,经营半生的艺术成果,在青州陷落和几度江南兵乱中被焚遗抢劫殆尽;建炎三年(1129年),其夫赵明诚在建康突然病逝。此后,李清照流离奔波,历尽艰辛才到了杭州,谁想竟又遭恶人中伤,心灵上经受了极大的创痛。 民族的危亡,个人的不幸,给李清照以沉重的震颤,她的生活里充满了浓重的伤感情绪,感时伤世,悼亡思乡,表达国破家丧的凄怆心情,她饱经忧患的沧桑阅历,使她的词风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往日曾写到的“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那种活泼消失了,“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如梦令》)那种逸兴消失了。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视角也有所扩大。她对故国乡关的殷切思念,对亲人爱人的难以克制的绵绵思念,使其对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