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翻译史上合作翻译及其当代必然性.docVIP

论中国翻译史上合作翻译及其当代必然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翻译史上合作翻译及其当代必然性

论中国翻译史上合作翻译及其当代必然性   【摘要】合作翻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现象。在我国的翻译史上有着积极地作用,本文从古代佛经译场制度,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和《毛泽东选集》英译对我国翻译史上的合作翻译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从当今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分析了合作翻译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 合作翻译 时代必然性   【Abstract】Co-translation is quite commonly seen,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First,we will take a review and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co-translation in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They are the Ancient Translation Center of Buddhist Scripture,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West from the Opium War to the Period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Works of Mao Tse-tung. Then analyze the inevitable tread of co-translation in today’s world.   【Key Words】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Co-translation; Inevitable Tread   2009年国际译联(FIT)发布的国际翻译日庆祝的主题是“合作翻译”的内容,该主题明确提出了:“译者苦心孤诣,独铸辉煌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它要求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关注我们强调合作翻译的原因和方式”。   综观中西翻译史,我们可以发现合作翻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现象。从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到西方世界的《圣经》翻译,从科技翻译、政治翻译到文学翻译,合作翻译在翻译实践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国内目前只有少数几位学者撰文对该课题进行过专题研究。尤其不容忽视的是,时至今日,某些译家和学者对合译仍然持一种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有鉴于此,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很有必要。因篇幅限制,本文要对中国翻译史上几次翻译高潮中的典型的传统合译模式进行的描述与分析。   一、中国翻译史上的合作翻译   1.古代佛经译场制度。佛经翻译起于东汉末年,到唐朝达到高峰。我国译经,从东汉时一起就采用了“译场”方式,即多人通力合作,在严格的分工制度下从事佛经翻译。译场发展到唐代,在吸收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比较完备的译场组织制度。据《续高僧传》记载,唐朝译场职位共有十种,大体如下:(1)译主,精通梵华两文,主要负责宣读佛经原本,并讲解其意义。(2)笔受,负责将译主所宣讲的佛经原本译成汉文记录下来。 (3)度语,或传语,就是口头翻译。 (4)证梵本,即将译好的初稿与梵文原文进行校对,检查。(5)润文,即润饰和修饰译文,以使所译经文更加流畅,便于阅读与传授经义。(6)证义,为译主的助手,负责审阅所译经文的文义,检查是否有错误之处,以保证质量。(7)梵叹,反复诵读所译经文,以使所译经文琅琅上口便于诵读。(8)校勘,佛经翻译完毕,与原稿校阅,以防抄错。(9)监护大使,负责监督译经的一般事务。(10)证字,主要是负责汉语里的生僻、异体字的甄别和筛选。   佛经译场制度从不同层面上保证了文字的纯正与流畅,从而保证了译经的准确性及表达的地道性。古代佛经译场制度的组织之严谨、分土之精细、责任之明确、对人才培养之重视,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的合作。明末清初科技文献的翻译多采用口述加笔受的翻译模式。众所周知,16世纪以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批耶稣传教士为了传播西方文明,纷纷来华。然而,由于当时中国基本不具备坦然接受西人文化的语境,而利玛窦等人的汉语文字水平及中国文化修养尚不足以保证他们能够出色地单独完成外译汉翻译工作,于是他们只好寻求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帮助,以顺利地把西方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这种翻译模式基本还属于“西译中述”,即西人口译中国人笔记。客观地讲,这种合作模式无疑是“开中国思想革新之先河,启中国学术前进之门户”的目标在明末清初能够实现的关键一环。若非如此,仅仅依靠利玛窦等西人一己之力,他们的努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