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江清水进京背后
一江清水进京背后 全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调去河南省境内丹江口水库13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但是,每年向丹江口水库输送70%水源的汉江、丹江(简称汉丹江),却鲜有人知。 随着水源涵养地的保护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汉丹江的发源地,陕南如何做好水源保护工作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本刊记者历时15天,走进汉、丹江的水源区,对陕南三市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青山下的水土流失 2007年7月11日。 一进入商洛市区,“一江清水送北京”几个大字就沿着清清的丹江水冲进人们的视线。雨雾中的群山连绵起伏,浓绿向远处逐渐延伸。对于整个陕南水源区的人民来讲,送清水进京,已经不仅仅是一项解决京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工程,更是一项事关全国大局的政治使命。 而对陕南来讲,要保质保量、持久地把清水送往北京,第一大任务就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蓄水长流。 陕南是汉丹江的涵养区和发源地,本来可以说是水资源富足,但是多年来由于当地人们建立蓄水库、砍伐林木、破坏植被,以满足当地人口增加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加上自然降水的不平衡等因素,这里的水量锐减。 除此之外,在每年7、8、9月份集中降雨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道,不仅造成水土流失、当地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更给下游尤其给丹江口水库造成威胁。 商洛市水利局副局长张新中介绍说,商洛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断崖密布,岩性繁多。浅山丘陵地带风化层较厚,浅层滑坡、泥石流广泛分布。貌似葱郁的山区,实则隐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在我们陕南三市中,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根据这三市有关远期规划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数据显示,商洛市为10315平方公里,安康市为12968平方公里,汉中则为9600平方公里”。 7月中旬,正值陕南每年的汛期,在前往山阳县的沿途中,记者随处可见小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冲毁路段、损坏农田。有的地方大水从河道溢出,堆积的泥沙和石块将河床抬高,被迫改道的河水漫过了路边的庄稼和农家;有的道路已经被山上冲下的石块和泥土拦断,挖掘机正在紧张清理…… “由于长期投入资金不足,工程质量难以‘一劳永逸’。每年汛期,像这样水土流失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山阳县水保站站长熊根明说。 汉中市汉台区汉王镇光明村的登台岭,3000多平方公里的坡耕地,从对面秦岭南麓延伸过来,满目青翠。汉中市水土保持站站长吕渊说,这里是汉江三级阶梯的典型地貌,土壤覆盖层经过长期的雨水冲刷,薄厚不均。黄土层厚的地方有70米至80米。但是薄的地方,已经能看见裸露出的岩石。这里是典型的“九岭十八坡”,现在正是农作物生长的旺盛期,看起来还是绿茵茵一大片,但是一到下大雨,农田林间都成了泥水,顺着山坡最终流到汉江里面。在汉中市南郑县的红寺坝水库的库尾,一位叫陈英武的拉沙司机告诉记者,这里淤积的泥沙都是从上游冲积下来的,每年的7、8月份他们都来这里拉沙,最多的时候有20多辆卡车在这里忙碌。吕渊告诉记者,每年仅红寺坝水库的库尾就可以出沙20多万方。他面色焦虑地说:“第一次来陕南的人,一定会认为这里是陕西的江南,青山绿水,鱼米富庶。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发现,这个‘江南’其实已难负盛名,掩盖在青山绿水间的是严重的水土流失。” 为保水质退耕、停厂 汉江作为全国唯一一条少受污染的大河,其实在长期的群众生产生活和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遭受着水质污染的威胁。 60岁的山阳县色河铺镇石头梁村民程同满,站在家门前的河堤上,对记者说:“以前我的地在前面的山坡上,种些玉米和小麦。一遇到下大雨,山上的泥土和石块就滚着流下来,庄稼全糟蹋了。河水也变得又红又浑,激起来的水浪有2米多高。坡地存不住水分,而且这几年水灾很多,庄稼收成可怜,好的年景亩产也就是300来斤。而且地里的农药化肥什么的也被冲进河水里,淤在泥里面太阳一晒,臭烘烘的。我们也好久没有用过这里的水了,都是从附近山沟里打眼水井,吃地下水。” 记者顺着程同满老汉所指的龙头沟河一直往下走,直到300米左右的过风楼街道,一条鹃岭河汇进来,最终流进丹江。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两条河水交汇的地方,颇像泾渭分明的情形:经过治理的龙头沟河清澈见底,而鹃岭河却混着红褐色的土壤,浑浊不堪。 记者在另外一个沿着公路的叫做花栗村的地方发现,许多村民和王建国家里一样,将生活水直接排放到路边的排水渠,并最终流入到距村子不过200米的金钱河。 除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污水,对水质造成更大威胁的就是工业废水。种植黄姜和生产皂素一直以来是陕南三市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但是生产皂素排放到河水里的大量淀粉,在水中发酵,使得水质变黑变臭。 随后记者一行又来到已经关闭停产的陕西省山阳县化工厂,工厂的院子零乱地摆放着建筑废料,生产区铁门紧锁,透过栅栏往里看,里面杂草丛生。 山阳县环保局局长张业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