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世家现实意义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2关于“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文化现象研究现实意义的思考据北京图书馆所藏的《范氏宗谱》和《范氏支谱》、苏州图书馆所藏的《范氏家乘》等古籍文献记载,南通范氏本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后,为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忠宣公)一脉。范氏祖居苏州,北宋覆亡之际南迁至江西抚州临川县。此后,再经南宋覆亡之乱及蒙古铁骑之南下,范家各支脉遂风流云散,一支远戍沈阳,另一支由盛甫公带领,举家迁居江苏南通,成为通州范氏之祖。根据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第三代高峰人物、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范伯子所藏先祖手稿,我们可以了解到南通范氏最早的作品由盛甫公的第七代孙,“以明经高第拜庆云令”的范应龙所作。范应龙以后数代均居南通,历经明、清、民国直至当代,450年间绵延13代存诗8000余首(篇),代代出诗人,薪传火继,其间出现了范凤翼、范当世以及当代范曾等在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诗人。这种现象在东西方家族史、文学史上都堪称奇迹,范曾先生在《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序中指出:“中国术业以宗族为传承,其传至二、三代者,殆不胜指,然后易姓以弟子传。能以诗世家薪承火继延至十三代者,不惟中国文学史之所仅见,亦世界文学史所未闻。”(《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正编一)南通范氏诗文世家这个由其历史、家族特有的诗教传承、诗人群体的诗文作品、诗人各自的人生经历、个性品质等方面构成的文化现象,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是中国世家文化传承的典型个案。为此,2007年南通大学成立了“范氏诗文研究所”;2008年4月在南通博物苑建成了“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2008年底,南通市政府又把“南通范氏世家诗文”列为南通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2009年3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外联络官爱莉斯·布斯姬翁-德让丽斯一行来通对南通范氏诗文世家进行了考察,她称赞说:“我相信,作为世界仅见的文化现象,南通范氏世家诗文极有可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南通范氏诗文世家这种文化现象予以了高度的评价。2009年7月,“南通范氏世家诗文”被江苏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会为何如此关注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研究南通范氏诗文世家这种文化现象有何意义?笔者认为这种文化现象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文化现象是城市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丰富南通市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增添了内容。城市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其经济的繁荣程度,更在于其所具有文化内涵的深浅。一个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是浮浅的不值得留恋的城市。因而历史文化底蕴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非常重要,它是城市的底脉,显示了城市的气质,同时又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南通市历史上在绘画、书法、篆刻、音乐、戏剧、曲艺等方面均出现突出的成果,具有深厚造诣的文化名人更是层出不穷。如宋代有大教育家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复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有被誉为“江南江北个道人”的丁有煜,“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还有“钱氏山水”画家钱球、钱莹、钱恕等。2009年新年伊始,南通市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既要有大设施、大活动,更要有大的文化名人。文化名人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南通人也越来越认识到不断研究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性。张謇研究中心、江海研究会等民间研究机构纷纷成立。随着近年来的文化研究的热潮,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逐渐步入研究者的视野。有关专家、学者们引经据典、深入研究,发现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的诗人群体,无一不是当时的诗坛翘楚或文章高手,共同形成范氏家风;他们品节高尚,“以诗意融于人生”,“高风起于海澨,噌吰振于澒洞”。南通范氏诗文,“不作无病呻吟之语,不为刻红剪翠之句,亦未见喁喁鬼唱之诗”,“有国魂在,有诗灵在,有家山风物、故人情怀”。范氏诗文往往:“挟长风以长驱,进则有豪侠气,退则有高士气,而儒家经世、禅家感悟、道家睿语,皆若散花之近维摩,不着痕迹。” (引文自《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正编一)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以家族为系脉积层性发展,通过联姻与其他文化家族构成更为广大深厚的文明传承体系,经过漫长的演化、补充和丰富,形成了该家族特有的家风、诗风、文风,积累了深厚文化意蕴和历史内涵,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的兴衰,更可以看到整个中华民族艰难跋涉、奋发前行的缩影。基于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的诗歌散文作品,在审美、鉴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外联络官爱莉斯在2009年三月对南通考察后这样说:“南通,在我们原先的印象里,是位于神奇的扬子江畔的一座城池。”而在参观了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后,她的感受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置身中国最古老的公众博物馆里的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在南通大学范氏诗文研究所杰出的老师们的引导下,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进入一个由绚丽多彩的中国诗、书、画架构起来的完美协调的殿堂,并能有所斩获和感悟……”(《诗意·浪漫·不朽——范曾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