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齐风·敝笱》主旨的文本解读
一、历代关于《敝笱》主旨的歧说
《敝笱》的主旨,历来分歧较大,有不同说法,比较有说服力的有以下几种:
(一)刺文姜说
《敝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
作《敝笱》诗者,刺文姜也。所以刺之者,文姜是鲁桓夫人,齐人恶鲁桓公为夫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于齐与兄淫乱,为二国之患焉,故刺之。文姜淫乱由鲁桓微弱使然,经三章皆是恶鲁桓以刺文姜也。
此诗鲁桓身后所作,故首《序》直言刺文姜也。
(二)刺鲁庄公说
齐人以敝笱不能制大鱼,比鲁庄公不能防闲文姜,故归齐而从之者众也。
此刺鲁庄公不能防闲文姜,亦鲁风也。旧说鲁桓微弱不能防闲,则桓公时文姜尚未肆。《集传》得之矣。
(三)刺鲁桓公说
《敝笱》,齐人刺鲁桓公也。敝笱不足以遏鱼,况鲂鲲之鱼尤不易遏,故唯唯然往来自如。鲁桓公特敝笱而已。
《敝笱》,刺鲁桓公不能防闲文姜也。
(四)咏文姜出嫁说
此指文姜诗。归,指于归;从,指从嫁:自顺。
(五)刺文姜铺张说
本篇是倒是刺文姜,但刺的不是《诗序》所云云,而正是刺她的铺张浪费,无以复加。
这是刺文姜回齐国去见哥哥,随从车马铺张浪费的诗。诗以敝笱喻鲁桓,以鱼喻文姜,讽刺其罪行。诗三节十二行,主要突出其铺张浪费、疯狂奔淫的丑秽。文辞生动地描绘了车马之盛。
二、《敝笱》主旨分析
联系上一节关于《南山》主旨的分析,对文姜与齐襄的关系就大致比较清楚了,但文姜在鲁桓之后的活动历来还是有不同看法的,这一点,可以在《敝笱》中找到答案,也是对《敝笱》主旨分析的主要内容。
首先,还是从细节入手,分析几个关键的字、词。
(一)鳏
毛《传》解鳏为“大鱼”,这一观点被后世多数研究者接受,如苏辙的《诗集传》、朱熹《诗集传》等;而郑《笺》解释为“鱼子”,孔颖达接受了他的观点,并结合毛《传》综合解读。
相较而言,赞同“大鱼”说的居主流,且看几例比较合理的解释:
鳏,大鱼也。笱,非所以执鲂鳏而又敝矣,宜其鱼之不制也。
鳏,毛氏以为大鱼,郑氏以为小鱼。敝笱则譬桓公之微弱,鲂鳏则譬文姜之势盛,敝笱之不制鲂鳏亦犹桓公之不能制文姜也。
鳏,大鱼。鲂亦中鱼,喻鲁庄微弱不能以礼防闲其母,止齐襄之来致,齐襄疾驱于通道大都,与文姜淫不已也。鲂虽非甚大之鱼,因鳏连文,意在鳏也。
鲂鳏,大鱼也。齐人以敝笱不能制大鱼,比鲁庄公不能防闲文姜,故归齐而从之者众也。
众家的解读,基本上围绕文姜的“不可制”上,是用作为“大鱼”的鳏来比喻,还是比较合理的。
问题是,本诗的重点究竟是放在难制的“大鱼”上,还是“难制大鱼”的人上?
本文认为,大鱼固然难制,但不会没有办法;关键在于怎么制,什么人去“制”。也就是说,文姜固然难以控制,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鲁桓的不能“制”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齐子
诗中“齐子”一词出现了三次,分别伴随“如云”、“如雨”、“如水”,动作都是“归”字。
据字义,“归”应该是回(家),有的著家解释为“归宁”,似乎更妥帖。“如云”、“如雨”、“如水”应指回(家)时的排场之大。由此可以推断,“齐子”指的是文姜,这一点历来没有太大的争议。
那么,文姜的回家或“归宁”,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排场?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发生的?鲁桓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这就涉及到对《敝笱》主旨的解读了。
前面已经列出了关于《敝笱》主旨的主要观点,其中“咏文姜出嫁”似乎不和情理,既然是“归宁”,就不是出嫁;其它四种观点,无论是刺文姜的淫乱、铺张,还是刺鲁桓、鲁庄父子,均道出了问题的一个侧面,各有各的合理性,问题的关键在于都只是指出了全局中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地看待。
后人倒是能够透过表象看到实质,见解颇为精彩,姑且引录两条:
《敝笱》,刺法坏也。文姜之罪甚于哀姜,而乃纵之归。齐襄固不容诛,抑鲁人亦有过焉。宋襄公之母被出,尚且终身不归,况与弑而孙焉者乎?孙而又容其归,则无以处之矣。异日之会,齐侯自此归始也。《春秋》不书文姜之归国,史失之也。删《诗》而存敝笱,所以补《春秋》之阙也,故曰《诗》与《春秋》相表里者也。
《敝笱》,虽刺文姜恶鲁桓,而取义莫大焉。当时王纲废弛,天下无霸,法之敝甚矣。襄与姜,姊弟宣淫,杀其夫,而往来无忌,网漏吞舟之鱼,莫之谁何,此《敝笱》之所以兴叹也。读诗者当知此意。
这是清代研究者傅桓和范家相对《敝笱》主旨的解读,能站在时代的角度,从历史的高度去审视诗篇所揭示的问题,很有眼光。
就诗篇而言,还需要再解读。
通读全诗,反复体味,不难看出:诗中比较明确的,首先是对文姜“归宁”的描述,其场面自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