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边缘模式理论视阈下早期汉水文化.docVIP

核心―边缘模式理论视阈下早期汉水文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核心―边缘模式理论视阈下早期汉水文化

核心―边缘模式理论视阈下早期汉水文化   摘要:早期汉水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明显地处于核心区并发挥着核心作用:一方面,从新旧石器时代至两汉时期,人们在汉水流域频繁的各种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与发达的原始农业和手工业表明,汉水文化源远流长,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另一方面,楚文化根植于汉水文化,汉水文化以其奇妙性、神秘性、自由性、幻想性、浪漫性的品质和精神孕育、催生、滋润了楚文化,从而形成了文化发生学上汉水文化→楚文化→汉代文化→中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核心一边缘”模式理论;汉水文化;楚文化;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141―05      “核心一边缘”模式理论原本是弗里德曼(J.R.Fridemna) 用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但随着这一理论的传播,其应用范围不断被扩展,现已广泛运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笔者认为,这一理论模式在地域文化研究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遵循“核心一边缘”模式理论的要求,依据地域文化发展所处的位置,我们也将文化划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两大基本类型。这里所谓的文化“核心区”并不是指某一地域文化所处的地理中心位置。文化“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区别,主要取决于文化要素的密度、文化能量的强弱和文化信息流动传播的效能等。换句话说,文化“核心区”实际上是指核心文化的发源地或一定历史时期处于某个文化体系文化发展的高峰并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对周边乃至更大范围的空间具有强大辐射和同化能力的地带。   作为地域文化的汉水文化,泛指汉水流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构成汉水文化的基本要素有两类:一是在汉水流域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及其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二是生活在汉水流域的人们所创造的各种精神产品。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每一个要素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能量、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去衡量两汉时期及其以前的早期汉水文化,都足以证明其明显地居于中华文化圈中的“核心区”。      一、早期汉水流域人们的社会活动状况概述      远古时期的汉水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密布,物产丰饶,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人类理想的居住之地,因此,在旧石器时代,汉水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的许多痕迹。   197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郧县梅铺龙骨洞发现了距今约80―100万年的人类牙齿化石3枚,它表明旧石器时代汉水流域就有早期人类存在。1989―1990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郧县曲远河口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先后发掘出两具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并定名为“郧县人”。这一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与非洲和欧洲同时代人类头骨化石进行比较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实物,其研究的结果证明了人类并非仅仅起源于非洲,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因此,“郧县人”的发现为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奠定了重要的考古学和人类学基础。除此之外,人们还在汉水流域发现了其他一些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中晚期的文化遗址。如陕西南郑龙岗寺旧石器文化,陕西西乡李家村新石器文化,湖北郧县青龙泉新石器文化,大溪文化(距今约7000年),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000年),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工作者在这些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早期人们留下的一些活动遗迹,这些遗迹大体反映出当时人们所进行的创造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的状况。如李家村文化遗址中的居址、陶窑、灰坑、墓葬和以磨制石器为主的生产工具等;大溪文化遗址中以磨制为主的石矛、石镞、骨矛,红陶居多的陶器,地穴式或半地穴式的住房等;屈家岭文化中的石锄、石斧、石铲、石锛、石镰等,这些器物表明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同时,人们在这些遗址中还发现了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轮和长颈圈足杯、高圈足杯等,这说明当时的原始制陶业已有很大进步。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汉水流域的许多文化遗址中,稻类作物的遗迹相当丰富。如在龙岗寺文化遗址红烧土中发现有稻壳印痕迹,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的陶土中渗和了稻谷壳,说明当时已初现了稻谷脱壳加工技术。在屈家岭文化中还发现了属于粳稻的水稻品种,据专家研究粳稻大致是从籼稻不断的人工栽培中演变而来,这说明汉水流域的水稻栽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   正是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的长期繁衍生息,使汉水流域成为中华民族始祖成长壮大的基地之一。相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出生在随州厉山,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指出:“《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列山氏。’《括地志》云:‘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