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吉檀迦利爱情主题阐释基于篇章语言学视角
吉檀迦利爱情主题阐释基于篇章语言学视角
关键词: 《吉檀迦利》;抒情主题;篇名标题;篇章特征;语篇结构
摘要: 基于篇章语言学视角,从篇名标题看,“吉檀迦利”属提示型命名方式,使其主题解读更具开放性;从篇章特征看,《吉檀迦利》的创作情景令人直接引发纯粹爱情的联想;从语篇的宏观结构看,全文可分析为由统一的抒情主题贯穿始终、由103个序号衔接成篇的爱情长诗。
中图分类号: I10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14
Explanation on Love in Gitanjiali:In Perspective of Text Linguistics
HUANG Wanmei (College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China)
Key words: Gitanjiali; love; title; chapter features; text structure
Abstract: Expound the love in Gitanjiali from text linguistics. Firstly, its hint naming title makes the theme of Gitanjiali much more openended. Secondly, as to the discourse features, Gitanjiali leads to direct associations of pure love. And comparing Gitanjiali with other literary works of Tagore in intertextual reading can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ove. Thirdly, from the overall structure, Gitanjiali is a love poem composed of 103 serials which share the unifying theme.
1913年泰戈尔借《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个世纪以来,汉语学界对它的思想性、艺术价值、影响及其翻译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6]尤其热衷于探讨其思想内容。对此,黎跃进(2001)总结了四种观点:宗教;哲理;人生社会;近代新神话。[7]也有人认为,《吉檀迦利》中,除了第60、61、62三首儿童诗,第52、54、64等几首爱情诗外,其余都可归入宗教抒情诗,主要抒发的是诗人强烈的宗教情绪。[8]其实在笔者看来,该诗把“情人”当作“上帝”,把“上帝”比作“情人”,理解该诗的关键是爱。爱情人,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爱上帝,因为爱红尘中人。所以,“爱”或者说“爱情”才是《吉檀迦利》的抒情主题。
篇章语言学,有人称之为语篇分析或话语分析,其共同点是以语言运用为导向,以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为研究对象。目前为止,篇章语言学仍流派纷呈,没有统一的目的和统一的研究方法,也没有形成完备的科学体系。其中讨论较多的内容有:篇章单位,如主题和述题;篇章结构,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篇章特征,如连贯、衔接、情景性、互文性等。[9-10]故笔者试图从篇名标题、语篇结构和篇章特征等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分析。
“献诗集”:未必是“献给天神的歌”
张洪峰(2004)把中国小说命名的历史形态分为三种类型,即叙史型、括意型和提示型,并认为,提示型命名的标题总能邀约思想型读者从某一固定的语境中解放出来,激活其阐释的欲望与想象力,把握超出文本空间所能提供、甚至未能提供的多样性意义,获得重新阐释、重新书写的快乐,从而使其文本更具“可写性”。[11]这种对于小说命名的研究思路也可用于诗歌篇名标题的分析。
《吉檀迦利》的副标题是“Song offerings”,译为“献诗集”或“献歌”。吴岩译本“后记”里认为,“献诗”即“献给天神的歌”;冰心译本陈恕作的《前言》里指出“吉檀迦利”在孟加拉文和印地文中都是“歌之献”(献歌)的意思,是向神献歌。不过,吴岩和陈恕都把“献诗”或“献歌”理解为“献给天神的歌”或“向天神献歌”,笔者并不认同。无论是英语的“offer”和“Song”之间还是汉语“献”和“诗”之间,其语义层面看,都是动宾关系。动词“献”(offer)含有“传递”义,语义上要求有双宾语,一个是传递物即“诗”,另一个是传递的目的地即献诗对象。或者我们可以说,“献诗”,是“献给某某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