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记抒情性分析
史记抒情性分析
一、发愤著书的创作动机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尊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但也不是历史事实简单的堆积,司马迁在对历史人物的成败和王朝兴衰的记叙和论断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宇宙观和社会历史观,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在创作时,将自己惨痛的人生遭遇和满腔的愤世嫉俗之情融入到历史人物的命运当中,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这就使得《史记》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
司马迁在已经开始创作《史记》的时候,因为战败投降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而受宫刑,这对重视名节的司马迁的打击是无以复加的,“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报任安书》)受到奇耻大辱的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摆脱了对统治者乃至整个世俗的媚俗的姿态,获得了“成一家之言”的独立思想立场,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对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的批判更为尖锐。在历代圣贤受挫后奋发有为的思想的激励下,司马迁满腔的悲愤喷薄而出,深深地融入了《史记》这部历史巨著中,把它作为自己抒发悲愤之情的载体。《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以《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盖西伯居?h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蓍《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太史宫公自序》)。司马迁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创作《史记》时,融入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命运的深深慨叹,使《史记》中含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虽然司马迁创作《史记》有“发愤著书”的目的,并不像历史上王允等人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为了抒发个人的穷愁恩怨,微文讥刺汉武帝以达到泄私愤的目的。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家,当他个人遭受厄运时,更激起了他对善恶天命观和人类社会理想关注和思索,他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同整个专制社会的黑暗和人类的苦难联系起来,以自己的肩膀担负其历史的道义,以自己的著作充当社会的良心。作品一方面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世态人情的淡薄,充满着愤世之音;另一方面,文中在对天命困惑和追问中,在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怀中,洋溢着作者悲世的情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其可谓善人者非耶?积?e行如此二饿死!”“余甚惑焉,?}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伯夷列传》)“此皆学士所谓仁人也,犹遭此灾,况以中才二涉乱世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游侠列传》)。
作者发愤著书的目的,使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绪跌宕起伏,曲尽一唱三叹之妙;作者的悲世之情,使作品的愤世之音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正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使《史记》成为天下之至文。
二、跌宕起伏的情绪脉络
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也认为太史公继承了屈原的美学传统,把著书作为抒发自己感情的载体。“屈原放遂,乃赋离骚”,“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也,盖自怨生也。”屈原将自己对故国的忠诚,对奸人谗臣的激愤,抒发在其《离骚》中。司马迁将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控诉,对奸邪小人的鞭挞,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悲愤融汇在其长篇巨制的《史记》中,因此,从抒发个人情感的角度来说,《史记》和《离骚》是一致的,《史记》虽然采取的大多是叙述性的语言,其创作题材也是人物传记,但在这些人物传记中,每一篇人物传记都有一个集中主题线索,作者围绕这个线索组织素材,借历史人物的遭遇、命运、得失、成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故此,《史记》在其文章深处,便有了抒情诗般的内在情感韵律。许多篇章读起来情绪跌宕,或风云际会,龙腾虎跃;或万种低回,一唱三叹。刘鹗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现以《项羽本纪》为例,对《史记》文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进行分析。
《项羽本纪》抒情主题是悲剧的英雄主义,文章开始便写了项羽不同常人的志向和才气,以秦始皇游会稽,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为起点,项羽的英雄气慨初露峥嵘,接着写秦末农民大起义风起云涌,一片大泽龙蛇的雄浑,再写项伯败亡,宋义当卿子冠军,情绪转入低潮,然后项羽杀宋义,率楚兵破釜沉舟,楚兵一以当十,九战,大破秦军,“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形成文中第一个情绪高潮。中间一段是灭秦和楚汉之争,其中既有鸿门宴上的惊心动魄,也有项羽登上权力顶峰时自为西楚霸王的志得意满。文章的最后出现了英雄主义的悲剧高潮,可以说是文中悲剧情绪的顶点,这其中既有慷慨悲歌的英雄气概,又有悲歌别姬的侠骨柔情,气象峥嵘,笔补造化,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剧情绪渲染到了极致,紧随其后的决死快战和乌江自刎,可以说是太史公对项羽悲剧的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