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圆屋中母亲创伤解读
圆屋中母亲创伤解读
【摘 要】路易斯?厄德里克作为“本土裔美国文学复兴的中坚力量”,其作品总是多方位展现美国印第安人及混血族群近百年的压迫历史,以及他们体验、再现创伤、重构族群身份的不懈努力。其《圆屋》更是以印第安文化中具有特殊文化身份的“母亲”为依托,借白人罪犯对“母亲”的性暴力行为,呈现白人文化下当代印第安人的历史创伤和生存困境。本文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分析“母亲”创伤的形成、表现和治愈,探讨引发心理创伤的社会根源,即小说背后隐含的法律不公正和文化殖民问题,解析美国新生代印第安人的生存困境与成长现状。
【关键词】《圆屋》;母亲;创伤;治愈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2-0222-02
作为第二波“印第安文学复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路易丝? 厄德里克以描写美国印第安原住民部落生活得名,作品涉及小说、诗歌和儿童文学。 2012年,厄德里克的新作长篇小说《圆屋》发表,自此获得广大读者喜爱,并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1988年,奥吉布瓦族妇女杰拉尔丁在印第安保留地圆屋附近遭受侵犯,《圆屋》以13岁的小主人公乔的视角,讲述了性暴力事件给“母亲”身心造成的严重创伤,以及面对法律的不公正,乔以暴力方式寻凶复仇的故事。
一、创伤的形成
“创伤”一词源于希腊,原是医学用语,指事故或外在侵犯造成的生理伤口。当代创伤理论起源于精神病理学,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主要指严重威胁身体安全和躯体完整性的创伤事件,引起的个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网骤变,及个体内心的变化。[1] 《圆屋》中的母亲杰拉尔丁的遭遇正是如此。母亲外出迟迟未归,乔和父亲最终在一辆汽车里找到了她。“她剧烈颤抖着”“身上有一股浓烈的呕吐物混合着像是汽油之类的味道。”[2] 显然,母亲遭到了歹徒的强暴,手段残忍的凶手不仅殴打母亲,还企图将她烧死。
突如其来的性暴力使得母亲的社会关系彻底瓦解。母亲无法像以前一样工作和生活,无法继续打理菜园和花园,无法为老公和儿子准备三餐、料理家务,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面对任何人。性暴力事件彻底打乱了母亲的生活,给母亲的内心带来了无法抹平的伤痕。
二、创伤的症状
除了身体创伤,可怕的性暴力经历也造成了母亲无穷的精神创伤。安?沃尔伯特在女性性侵事件创伤症状研究中指出,性侵事件创伤症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时反应阶段(immediate reaction)、伪调整阶段(pseudo-adjustment)和整合阶段(integration)。[3]其中整合阶段表现最明显,最需要引起重视。
即时反应阶段是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受害者最原始的反应,“最为剧烈的,具有震惊、怀疑并伴随恐惧和紧张的特点。”[3]乔和父亲在圆屋附近的树林里发现母亲时,她刚刚经历了可怕的性暴力事件,“手脚被绑住,眼神空洞。”“全身颤抖,双手紧紧抓着方向盘。”[2] 在父亲企图帮她解开绳子时,她依旧奋力反抗,试图保护自己。
在经历了短暂的恐惧与震惊之后,母亲很快进入了伪调整阶段。“受害者会表现出理性与合理”“继续以前的各种活动,假装调整适应。”[3]在医院,母亲显得很平静,面对乔的问询,只是擦去眼角的泪水,甚至安慰乔称自己没事。出院后的前几天,母亲也没有立刻表现出强烈的创伤症状,而是继续家庭主妇的工作。“母亲做饭,甚至外出,她会坐在草坪里磨?p的长椅上, 轻抚珍珠(狗名)的脖子,凝视着庭院外的樱桃林。”[2]但这种看似健康的表现是短暂的、表面的。
卡鲁斯?凯茜称,“一旦过去的情感经历被唤醒,创伤症状便会再次出现且进一步恶化。”[4]厨房里父亲突然性的身体接触,彻底唤醒了母亲的创伤记忆。“穿过厨房,我听到了一阵碗碟破碎声。母亲背对着水槽,剧烈地颤抖喘息着。父亲站在几步以外,双手张开,呈拥抱状。”[2]显然,拥抱的举动使母亲联想到了创伤性事件。特殊性事件的触发使母亲进入了整合阶段,并很快出现了“超级警惕”“睡眠紊乱”“避免一切与过去事件有关的活动”等症状。[3]她把自己关在房间,“已经一周没有下楼了”[2],避免与生人碰面,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莫名的恐惧感。原本对乔疼爱有加,和丈夫感情深厚,但创伤经历让她开始拒绝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和父亲分房睡,甚至因此误伤了乔。“当我想要坐在她身边时,她的手肘打在了我的下巴上,我差点晕过去。”[2] 母亲拒绝说出案件的任何细节,以沉默和尖叫面对警方的调查,茶饭不思,整日恍恍惚惚,似醒非醒。
三、创伤的“治愈”
由于创伤记忆具有反复出现的特点,走出创伤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母亲的创伤治愈包括三个方面,即“自然”治愈、重建社会关系和“谈话”治愈。但创伤的“治愈”绝不等同于彻底的“抹除”创伤记忆。
自然本身就具有神奇的治愈创伤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中国四氯化锆项目投资计划书.docx
- 八师兵团职工考试题库及答案.doc
- 健康保险的论文开题报告.docx VIP
- [自学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高级英语自考题模拟2.docx VIP
-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doc VIP
- 五年级上册英语教案Lesson 3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川教版三年级起点.doc VIP
- 劳动通识课件 第5章 家庭劳动实践.pptx VIP
- 2025年四川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数学试卷(补考)(含答案).pdf VIP
- DB13T 2501-2017 风力塔筒自动免爬器技术条件.pdf VIP
-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2023》.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