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平广记中龙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太平广记中龙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摘 要:《太平广记》是宋代四大官修书目之一,其中关于龙类的记载材料丰富、描写细致。本文以龙类记载为基本依据,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和《太平广记》中龙的基本形象,比较了二者的不同点,并探索了《太平广记》中龙形象产生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太平广记》;龙形象;文化意义;佛教;道教
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龙这种动物,不过作为文化现象存在的龙,是由自然物演化而来的。中国本土的龙从大蛇演化而来,《孟子?滕文公下》就有“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①的记载,后来逐渐神话了,成为帝王、伟人的象征,并充当雨师的形象。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形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龙的形貌特征
《韩非子?说难》曰:“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②从“柔可狎而骑”一语来看,龙是一种性情比较温顺且可以载人的动物。《尔雅翼?释鱼》对龙的外貌有详细的表述:“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③
(二)龙的神性
综合各种材料来看,龙的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鳞虫之长或百虫之长。如《论衡?龙虚》曰:“传言鳞虫三百,龙为之长。”④《说文解字注?鱼部》对龙的解释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⑤
2.善于变化。古人认为:龙能大能小,能伸能屈,能合能散,能弱能强,变化莫测。如《管子?水地第三十九》曰:“欲小则化为蚕?,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⑥
3.升天。从文献资料来看,龙能升天的说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庄子?天运》曰:“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⑦
二、《太平广记》中龙的基本形象
关于龙的记载,在《太平广记》中大部分被收入“龙”类。而“龙”类在《太平广记》中位于第418卷――第425卷,共有8卷94条。这8卷内容对龙的描写刻画非常细致,其他部分兼有与龙相关的叙述,不再一一列出。下文择要对8卷内容中龙的基本形象进行概括。
(一)龙的种类
龙的种类繁多,在《太平广记》有关龙的记载中,几乎每一条都记载了龙的不同种类和名称。
如《苍龙》条之苍龙,《曹凤》、《任顼》、《周邯》条之黄龙,《江陵姥》、《法喜寺》条之土龙,《南?国》条之毛龙等。另外还有赤龙、毒龙、井龙、黑龙、白龙、骊龙、水龙王、青龙、雨龙、阎浮龙、潭龙、乖龙、犀浦龙、安天龙、白蛟、黑蛟等。
(二)龙的住处
根据《太平广记》中“龙”类的描写,关于龙栖息活动的地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处:
1.有水的地方
《管子?形势解》记载:“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水则神废。”⑧水是龙生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江、河、湖、海、池、溪、山涧、井、潭、泽、湫、等等都是龙的住处。如《凌波女》条记载龙女生活于凌波池中,“妾是陛下凌波池中龙女。”⑨《井龙》条记载龙生活于井中,“近井,狮子吼,若不自安。俄顷,风雷大至,有龙出井而去。”⑩《史氏子》条记载龙生活于溪水中,“时暑甚,憩一小溪,忽有一叶大如掌。……此必龙也。”B11
2.龙庙、洞窟
南北朝时就有了民间祭祀的龙庙,洞窟是人们根据蛇生活在洞窟而想象出来的。
如《赵齐嵩》条记载,赵齐嵩不慎从栈道摔下,跌至谷底,看到石窟中飞出一条龙。“须臾,石窟中云气相旋而出。俄而随云有巨赤斑蛇,粗合拱,鳞甲焕然。摆头而双角出,蜿身而四足生。奋迅?G鬣,摇动首尾。乃知龙也。”B12《龙庙》条记载“故相国令狐楚居守北都时,有一龙自庙中出,倾都士女皆纵观。”B13
(三)龙的性情
在《太平广记》中,对龙的性情有非常详尽的描述。
1.至情至性
《太平广记》非常注重刻画和塑造龙的基本形象。从语言、行为、细节等多角度表现龙的情感特征,突出龙的典型性格。
在《柳毅》中,龙女温柔、多情、勇于追求自由和爱情并且知恩图报。她本是洞庭龙君的女儿,嫁给泾川龙王的次子为妻,受尽丈夫和公婆的虐待。对于柳毅的送信之恩,她铭记在心并发誓要报答,“衔君之恩,誓心求报。”B14对于柳毅一往情深,自誓不嫁他人。“父母欲配嫁于濯锦小儿。某惟以心誓难移。”B15最终与柳毅结为连理。此外,《刘贯词》中聪慧伶俐的龙妹渠、俊爽重义的龙子霞,都是至情至性之龙。
2.知恩图报、恩怨分明
《江陵姥》条中,土龙为了报答江陵姥的喂养之恩,在江陵姥死后,悲痛万分。“及姥死,家人闻土下有声如哭。后人掘地,见一异物蠢然,不测大小,须臾失之。俗谓之土龙。”B16
《释玄照》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