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木通中酚醇和酚醇苷生物活性研究.docVIP

三叶木通中酚醇和酚醇苷生物活性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叶木通中酚醇和酚醇苷生物活性研究

三叶木通中酚醇和酚醇苷的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三叶木通茎中的四种酚醇和两种酚醇苷的抗氧化活性及抑制脂多糖诱导生成一氧化氮的活性。方法:通过对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荧光检测法测定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利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细胞RAW267.4产生一氧化氮(NO)的含量和细胞增殖检测法(MTT法),确定化合物抑制NO生成的作用。结果:三叶木通中的酚醇及酚醇苷类化合物(1~6)与阳性对照药维生素C(Vitamin C)相比,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酚醇类化合物(1~4)比酚醇苷类化合物(5~6)的抗氧化活性更强;化合物(1~6)均没有细胞毒作用;与阳性对照药N-单甲基-L-精氨酸(L-NMMA-a)相比,化合物(1~6)显示了中等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NO的活性。结论:三叶木通茎中四个酚醇类和两个酚醇苷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和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生成NO的中等抑制活性。   【关键词】三叶木通;酚醇和酚醇苷;NO抑制活性;抗氧化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3-0012-02   木通一词最早见于《药性赋》,在我国乃至其他亚洲国家广泛应用有近千年[1]。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 Koidz.是《中国药典》收载木通药材基源之一,具有祛心火、利尿、调经、催乳等功效,现代临床常用于抗感染、利尿。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RF-5301 PC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MCO-15AC培养箱(日本三洋公司);MK3酶标仪(美国Thermo公司)。   1.2 药材 三叶木通于2011年5月采集自江西省武宁县九岭山,经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姜大成教授鉴定为Akebia trifoliata-(Thunb.) Koidz,样品保存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样品编号:201108006)。   1.3 试药 96孔板(Perkin Elmert生物科学公司);水溶性维生素E(Trolox)(美国Aldrich化学试剂公司);维生素C(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荧光素钠盐(Sodium Fluorescein,SF)(美国Sigma公司);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AAPH)(美国Wako Pure化学公司);脂多糖(LPS)(美国Sigma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三叶木通干燥茎,水加热提取,滤过,滤液减压浓缩,浓缩液经D-101大孔树脂柱层析,分别以水、20%乙醇洗脱。20%乙醇洗脱部分再经硅胶柱层析(氯仿- 甲醇4∶1~2∶1梯度洗脱),制备型高效液相纯化(甲醇∶水=10∶90~15∶85),共获得6个化合物。化合物(1~6)分别为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醇;赤式-1-苯-(4′-羟基-3′-甲氧基)-2-苯(4″-羟基-3″-甲氧基)-1,3-丙二醇);苏式-1-苯-(4′-羟基-3′-甲氧基)-2-苯-(4″-羟基-3″-甲氧基)-1,3-丙二醇;(7S,8S)-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1,2,3 -丙三醇;2-(4-羟基-3-甲氧基苯)-乙醇1-β-D-葡萄糖苷;(7S,8S)-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1,2,3-丙三醇-2-β-D-葡萄糖苷。见图1[2]。   2.2 一氧化氮(NO)抑制活性测定 酚醇和酚醇苷类化合物(1~6)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抑制试验是通过测定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产生NO的量完成[3]。RAW264.7巨噬细胞加入改良Eagle培养基(DMEM)[含100U/ml青霉素及100-(g/ml链霉素和10%胎牛血清(FBS)]中,于37℃,在5% CO2培养箱中传代培养三代,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于无酚红的10% FBS-DMEM培养液中,调整细胞浓度为2×10.5 /ml,接种于96孔板中继续培养24h后,细胞用磷酸缓冲液(PBS)洗涤,更换新培养液,并加入4μg/ml LPS刺激细胞20h,收集细胞培养液,采用Griess法,通过测定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间接测定NO产生量。将180μl Griess试剂[0.1%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水溶液和1%磺胺5%磷酸溶液,体积比1∶1]加入每100μl经LPS和待测化合物处理过的96孔板细胞上清液中。上述实验平行做三次。L-NMMA-a-(N-单甲基-L-精氨酸)作为阳性对照药[4]。   化合物(1~6)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也按照文献方法[5]进行测定,以避免细胞毒作用对化合物抑制iNO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