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楼梦诗性艺术显现之意象研究
红楼梦诗性艺术显现之意象研究
摘 要:《红楼梦》是诗化小说的典范。曹雪芹对古典诗词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小说中诗一般的意象,赋予了这部巨著以无穷的文学艺术魅力。神话意象的营造,使小说文本具有深厚且神秘的意蕴,充满着诗性之美。悲剧意象的营造,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思索,引导我们去体验人生的意味。
关键词:《红楼梦》 诗化小说 意象 意境
在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诗歌遗产十分丰富,有人说,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古典诗词很早就开始渗透到小说之中。古代文人几乎无人不能诗,诗的思维是文人创作中的主要思维形式之一,用之于文则赋体、骈体争辉,施之于小说,则有比兴、对比、映衬、烘托[1]等手法,乃至于出现诗化的意象,诗化的意境,诗化的结构。
曹雪芹的《红楼梦》对古典诗词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利用诗歌的想象特点和隐喻、象征等手法结构全书,以诗的意境寄托和渲染自己美的理想和深哀巨痛,以宏伟的诗体结构概括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而使诗全方位的步入了小说领地,也使小说真正的走向了诗化。这部小说具有三合一的特点:体裁是小说,本质是悲剧,风格与手法是抒情诗。《红楼梦》是诗化小说的典范[2]。
意象是我国较早出现的美学范畴之一,是诗体文学的要素。《周易?系辞》中就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把“窥意象而运斤”说成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由此可见,创造意象,在我国很早就是文学家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不过这种自觉行为,主要还是体现在诗歌上,所谓“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黏着”(王廷相:《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那么小说创作中是否需要意象呢?古代文论中没有论及,从魏晋直到明清《红楼梦》以前的小说,在审美意象上也鲜有体现。
曹雪芹是一个诗人化的小说家,在《红楼梦》叙述过程中运用大量意象,在创作中便自然的把中国诗学的深广内涵与人生思考的透辟见识以及俗世众生相的细致体验融入了小说。《红楼梦》诗一般的意象,赋予了这部巨著以无穷的文学魅力,可以说是《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神话意象的营造
曹雪芹深受古代神话和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艺术,以及后来的志怪小说、神魔小说的幻奇手法的影响。在传统诗歌的启迪下,小说中生成了大量的具有神话意味的意象。曹雪芹在小说中借助女娲炼石的神话和自创的神瑛绛珠的神话,开篇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辽远飘渺的神秘世界。在亦真亦幻的氛围中,在梦境的描述中,作者向我们娓娓道出了补石“无才补天”转而历验人世的盛衰悲剧。如女娲炼石、通灵宝玉、绛珠仙草、太虚幻境、风月宝鉴,亦真亦幻,使得小说扑朔迷离,使小说具有深厚的意蕴,充满着诗性之美。
《红楼梦》中最突出的意象是那块亦真亦幻,带有浓厚神秘感和象征色彩的“通灵宝玉”。他本是一块顽石,是女娲补天的弃物,但是他经过锻炼,灵性已通,成为顽灵间杂的复合体。在塑造石头的时候,曹雪芹强调石头与宝玉的对应同构关系。石头的“造劫历事”是一僧一道幻化的结果,把顽石幻化成美玉。顽石在经历了一回历练,又回到青埂峰下,宝玉以赴试为名离家,最后却出家,出家或者离世,其实都是回到青埂峰下,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石头是宝玉的根。
小说设计了“衔玉投胎”的情节,使顽石变成“宝玉”,成为贾家的“命根子”。这分明是交代了宝玉是假,顽石是真。假,只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混世魔王;真,是顽石本性,一切封建制度、礼教法规,都无法改变。
宝玉与石头遥想对应,互为规定,在人世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灵魂与情感的孤独,于幻灭的空寂中无奈地回归到他的始发地――青埂(情根)峰,完成了一轮深蕴人生况味的圆圈,使小说成为贾宝玉和小说作者的心灵自传。
二、悲剧意象的营造
大家都承认《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讲述一个关于“美的幻灭”的故事,震撼着读者的灵魂。宝玉在游历太虚幻境时,在这个虚幻的空间里,把天上人间融为一体,暗示作品中人物的命运。“红楼十二支曲”的引子,充满了凄凉哀怨的音调:“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第五回)这首引子一开始就为全书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纵观全书的意象,大多都是来自诗歌的原型意象,如落花、流水、眼泪、烟雨、香丘、黄昏、寒塘、鹤影、斜晖、冷月、古庙、荒冢、青灯、空门乃至白茫茫的大地。观其表层,感觉出有哀飒悲凉的色彩,其深层则是深深的忧伤。曹雪芹几乎遵循了莎士比亚的三一律,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一地点。大观园是主要人物的生活环境,作者有意在这个空间,将具有感伤效果的意象进行组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