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体发展中影响及作用
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体发展中影响及作用
摘要:“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模式。随着词创作的兴盛,“知人论世”出现在词学批评中。由于“知人论世”属于儒家诗教范畴,而词具有明显的娱乐艳情性质,“知人论世”在早期词学批评中时时表现出矛盾和悖离的一面。苏轼“指出向上一路”开拓词境以后,伴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论中找到了契合点,并且伴随着词体的推尊而不断发展。“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清代词论中达到高峰。
关键词:知人论世;词学批评;词体本色;推尊词体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5-0123-05
收稿日期:2007-11-08
作者简介:陈丽丽(1972~),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文学院讲师。
“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论史上最常见、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后,人们在观照文学时,往往把作品、社会、人作为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这一模式遂成为中国古代诗文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就词学理论而言,宋人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是现存最早的词话,其中收录林逋、范仲淹、欧阳修和苏轼4位词人的本事,尽管该词话并没有对词人、词作进行过多品评,但是在宋代大量词人中仅选取这4家,并以“时贤”来命名,足见杨氏对“人”的看重,由此也可以看出词学理论其实在一开始就在潜意识中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此后,各种词论、词评中或隐或显地可以看到“知人论世”的相关论述。由于词在初始时期的娱乐性质以及“男子作闺音”的创作面貌明显与“知人论世”的理论相悖离,因此“知人论世”在早期的词论中存在许多矛盾甚至荒谬的论断。然而伴随着词体功能的扩大以及地位的提高,词逐渐成为文人抒发情感、表达心志的工具,“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方法在词论中也逐渐明确起来。到了词学中兴的清代,词论家们在推尊词体的同时也把“知人论世”说推上了词论的最高峰。从词学发展历程来看,“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范畴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中,并且与“词体诗化”以及“推尊词体”等理论思想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
一、词体当行本色阶段:“知人论世”在早期词论中的局限性
词是伴随燕乐而产生的以娱乐遣兴为主要功能的新诗体。中晚唐时期,词由民间进入文人手中,逐渐成熟定型。这一时期,随着闺阁情怀在文人生活中的增加,文人们把视野转向绮罗脂粉,对女性的姿色情状,尤其是闺中女子的日常生活、情感意绪十分关注,男性词人不仅用词来传达自己的幽婉情怀,甚至模拟女子的声腔口吻进行创作,以供歌妓在歌筵酒席、花间樽前演唱。作为早期文人词的典型代表,《花间词》中的女性色彩十分突出。正因为此,也确立起词体婉媚柔丽、绮罗香艳的当行本色。此后,词一直以其浓郁的娱乐色彩和言情功能被视为末道小技,被排斥在正统诗道之外。北宋真宗、仁宗年间,晏殊、欧阳修、张先、宋祁等一批达官文人也对填词作曲产生浓厚兴趣。然而在晏、欧等人的理念中,词仍是以“感陈薄伎,聊佐清欢”(《采桑子?西湖念语》)的面貌出现的。这些官宦文人往往端起面孔作诗,卸下面具填词,他们用诗来抒发雅正的人生志趣,以词来传达幽隐的私人情怀,比如欧阳修思想观念中诗、词畛域就极为分明。作为一代文宗,欧阳修的诗文风格端正雅沽,然而词中却有不少诸如“玉肌花脸柳腰肢”(《阮郎归》),“增之太长,减之太短”(《盐角儿》)之类的浅近俚俗的香艳之作。这些词作与其诗文中展现出来的刚峻温厚的人格形象相差甚远,以至于有些论者在“知人论世”观念的影响下否认香艳之作是欧阳修本人所为。如罗泌:“公性至刚,而与物有情。盖尝致意于《诗》,为之《本义》。温柔宽厚,所得深矣。吟咏之馀,溢为歌词。有《平山集》盛传于世,曾?V《雅词》,不尽收也。今定为三卷,且载乐语于首。其甚浅近者,前辈多谓刘??伪作,故削之……则此三卷或甚浮艳者,殆非公之少作,疑以传疑可也。”“吴师道也公然认为欧阳修那些鄙亵之词是“仇人无名子所为”。从词体本色来看,这些词作承袭晚唐词风正属当行,放在《花间集》或柳永词中并不显得过分,然而由于它的作者是一代文宗欧阳修,因此不能被一些人接纳。其实自词体确立至北宋,词多是在社交娱乐活动中文人为歌妓所作的应歌之作,罗??先生曾说:“这种应歌之词,不少糊涂人认为是‘夫子自道’,常常把词品和人品混为一谈。因此对某些‘道德文章巨公’,为了维持他们的崇高形象,就有卫道之士挺身辩护,如晏几道替父亲辩护,罗泌等为欧阳修辩护,姜明叔为司马光辩护。如果辩护者明白‘作妇人语’、写男欢女爱、诉相思怨别是应歌词的例行公事,不是‘夫子自道’,传统的诗文才是他们‘言志’之作,分清界线,就不致喋喋不休,越描越黑了。”透过雅士们为欧阳修等人的艳词辩护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当词仅只作为遣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