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路生态主题解读
路生态主题解读
【摘要】科马克?麦卡锡在小说《路》中描绘了一场不明原因的灾难毁灭了整个文明世界,一对幸存父子在这个末日世界里带着对生的希望向南方走去。文中父子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寸草不生,人与人之间相互防备甚至自相残杀,人物内心世界孤独绝望。本文尝试用生态批评理论来解读作品蕴含的生态主题和作者的生态危机意识。
【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 《路》 生态主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14-01
一、前言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一直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之一。其代表作有《血色子午线》、《边境三部曲》等,他的第十部作品《路》中描写了一场突如其来的不明灾难横扫了整个地球,整个现代文明遭到毁灭。一对幸存父子在彼此相依为命的情况下,一路向南方寻找可能的好人。在向南走的过程中,妻子因忍受不了精神的绝望而自杀,父子俩缺少食物常忍受饥饿和天气的寒冷,且时刻面临自然灾害的暴发,以及同类幸存者的劫杀。不久父亲在途中死去,儿子带着悲痛与父亲的遗言继续前行,最后终于遇到好人且得到了收留,未来儿子将与他们一起前行寻找希望。
二、《路》的生态主题解读
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最早使用“生态批评”此术语,但其最精炼、最好的定义出现于谢里尔?格洛特费尔蒂和哈罗德?弗洛姆编辑的《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一书中:“简言之,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质环境的关系。像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角度审视语言与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将生产方式与经济阶层的意识带入文本阅读一样,生态批评采用的是以地球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方法(查尔斯?E?布莱斯勒,2015:292)”。国内学者韦清琦认为生态批评像后殖民批评颠覆了逻各斯背后的西方中心主义,女权批评颠覆了表现为男权中心主义的逻各斯一样,旨在后现代解构的氛围下颠覆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的逻各斯,将矛头直至人类中心主义,从而打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将其合二为一。
1.自然生态环境之荒芜
《路》恰与很多主要突显人地位的传统文学相反,将自然环境放到了凸显地位,文中自始至终的风景描写便是印证。作品开头,世界仅剩下黑白灰了,一片荒芜与黑暗。四处只剩下漫天飞舞的灰尘和死树,没有任何生命迹象。为何会出现此情此景?主人公父亲通过联想以前的世界描述或许能给读者一些启示。
“他曾于类似的河流边,观看过鳟鱼在深水中一闪而过,在那茶色的水中,鳟鱼只有在侧身觅食时才昙花一现。(麦卡锡,2012:35)”。
以前文明的世界景象,河水茶色,已被人类污染,并且鳟鱼不敢出来嬉戏玩耍,唯有不得已觅食时,才会瞬间出现,又瞬间消失。自然与人的二元对立关系已昭然若揭,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造成的后果,浅层看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自然生态遭到人类的践踏,蹂躏,深层长远看实则是人类如鳟鱼一般,是其自身的真实写照。在《路》中,父亲时时感到危险,时时怕被人杀掉,被人吃掉,每遇到一个房子,如果不是为了找寻食物,他是绝对不会走进去的。这难道不跟鳟鱼一样吗?这难道不是作者描写的人类未来生态系统完全破坏后的景象吗?
2.人类精神生态之绝望
人类既是自然性的存在,也是精神性的存在。对于人的生命,精神状态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路》人的精神开始变异。“一年间,处处能听见无梁失火时杂乱的人声,生命被谋害时的尖叫。白天,路旁的木桩尖上插着死尸(麦卡锡,2012:24)。”
这是一个没有道德也没有法律约束的世界,这是一个人类精神变异了世界,这是一个人性被异化了的世界,这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人类精神的变异是与自然本身是分不开的,生态批评家卡森认为,征服自然与征服人有著密切的联系,破坏自然美与人的精神沦丧有着密切的联系。默许不必要的破坏自然,无视自然饱受磨难,人类的精神就会沦丧。
文中母亲的精神生态系统界已完全崩溃,宁愿选择死也不愿苟活在这绝望的世界。父亲的内心也时刻处于奔溃的边缘。父亲多少次在寻问上帝是否还存在,父亲心里清楚的知道孩子是唯一与死亡相隔的一堵墙。在那样的末日世界里,他时时警惕,无论遇到什么人都会下意识的去摸随身携带的枪,是孩子的陪伴和其身上的真善美,才得以让父亲的精神支撑下去。在末日的世界里,他只能借着孩子身上所折射的力量不断前行,生存下去。
3.生态回归之希望
自然世界毫无生机,成人精神世界一片荒芜,除此之外,作者也表达了他所倡导的一种生态回归观念,回归到孩子的身上,孩子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孩子是真善美的化身,代表原初世界,一个未被污染的世界。作品中儿子在身处那样一个横尸遍野,人吃人的世界里,看到被烧焦的受难者和老者,虽可能冒着被父亲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