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新型肥料节肥增产效应试验研究.docVIP

不同新型肥料节肥增产效应试验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新型肥料节肥增产效应试验研究

不同新型肥料的节肥增产效应试验研究   摘 要:通过开展10种新型复合肥和2种普通肥料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区新型肥料与普通肥料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施肥量间差异显著。复合(混)肥施用量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新型肥料在减量3.1%~15.9%施肥的情况下,与普通肥料产量相近或略增。   关键词:新型肥料;减量施肥;增产效果   中图分类号 S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5-0055-3   肥料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投入最大的一类生产资料,约占农业生产总投入的50%。粮食增产50%以上归功于肥料的使用[1]。当前,化肥市场以全溶、速溶、速散的普通化肥为主,普通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易溶于水,释放速度快,在土壤中留存时间短,易出现养分供给和作物需求不一致的问题,造成大量的肥料浪费,未被吸收肥料还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也会使农产品品质下降。随着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化肥使用量增加迅猛,有机肥使用量日趋减少,作物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现象日益凸显,肥料利用率持续降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型肥料应运而生。新型肥料是针对传统肥料的利用率低、易污染环境、施用不便等缺点,选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或新工艺,对肥料进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改性后生产出的一类新产品[2-3]。目前,由于新型肥料还没有完善的分类体系,按照新型肥料的组成和性质,新型肥料可分为4大类,即:缓控释肥、商品有机肥、生物肥料、多功能肥料[4],国内已有部分肥料企业生产并推广新型肥料。为此,笔者对10种新型肥料和2种普通复合肥的产量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期为新型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肥料共12个,分别为(1):帝元控失肥48%(N-P2O5-K2O=24-12-12);(2)炭基长效肥48%(24-12-12);(3)保持性复合肥48%(24-12-12);(4)活性增效复合肥48%(24-12-12);(5)活性尿素BB肥48%(24-12-12);(6)帝元复合肥(24-12-12);(7)瑞虎网捕式控失肥48%(25-13-10);(8)金满楼网捕式控失肥48%(24-11-13);(9)辣妹子网捕式控失肥46%(26-10-10);(9)金满楼复混肥料48%(26-13-9);(11)硫包衣缓释肥50%(26-12-12);(12)淮海控失肥51%(26-10-15)。其中,(6)、(9)为普通肥料。供试肥料分别由帝元生物和瑞虎、淮海肥料企业提供。供试作物:小麦,品种为华成3366。   1.2 试验方法 按施氮量75、150、225和300kg/hm2,每种肥料设置4个处理。按施肥量从小到大顺序排列,2种肥料排成1列,首尾、中间交替设置空白(不施肥)处理。空白区共6个。帝元复合肥和金满楼复混肥按7[∶]3基追结合,其余肥料均一次性基施。小区面积:5×2.2=11m2,10行区,行距20cm,中间空1行(20cm),作为2次重复。试验地土壤类型砂姜黑土,土壤质地粘壤土,耕层厚度20cm,地下水位3.5~4.5m。有机质含量18.45g/kg,全氮1.12g/kg,碱解氮77.28mg/kg,有效磷30.06mg/kg,速效钾117.04mg/kg。前茬玉米,单产8610kg/hm2。试验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濉溪县杨柳农业科学实验站进行。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还田,旋耕耙实。10月20日人工开沟播种。12月10日化学除草,3月6日防治纹枯病、麦蜘蛛、蚜虫等病虫害,3月11日追施拔节肥,3月13日微喷40min。4月22日用井冈?蜡蚜菌悬浮液、4月26日用苯甲?丙环唑乳油飞机施药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   1.3 生产周期气候条件 2016年10月中旬至2017年5月,气候条件利弊参半。日照时数1313.7h,比历年平均少58h,总体上正常。但2016年10月中旬―2017年1月上旬仅305.4h,比历年平均少185.0h;4月中旬至5月下旬469.8h,比历年平均多94.8h。小麦抽穗后光照充足,对籽粒灌浆有利。平均气温10.5℃,比历年平均9.5℃高1.0℃,总体上异常偏高。只有2016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下旬和2017年2月上旬、下旬,3月下旬比?v年平均低0.1~3.3℃,其中2016年11月下旬异常偏低;2016年11月中旬、12月上中旬和2017年1月上旬、2月中旬、4月中旬、5月中下旬异常偏高。5月17―22日、25―31日最高气温高于29.5℃,其中26~30日相对湿度≤50%,伴随轻度干热风,导致小麦青枯逼熟,灌浆期缩短,比往年早熟3d。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降水量393.5mm,比历年平均多118.7mm,总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