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国并行背后汉初政治生态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郡国并行背后汉初政治生态分析

郡国并行背后汉初政治生态分析   汉朝建国时期的制度设计中,有一项基本的政治安排――“郡国并行”,即封国与郡县并行,“一朝两制”:既有周朝的封建制,又有秦朝的郡县制。早年有七八个异姓王国,后来又有几个同姓王国。   这种政治生态在几十年后,汉景帝即位初年,引起一场大祸。以吴国与楚国为首的诸侯王发动叛乱,提出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一时间气势汹汹。晁错是景帝为太子时的侍读老师、藩邸旧臣,力主削藩。吴楚七国之乱以诛灭晁错为借口,实质是指向朝廷。汉景帝竟然息事宁人,想通过杀晁错以满足叛军的要求。结果自是枉然,叛军直逼京师,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汉初“郡国并行”的方针,受到了最大的挑战。   如何评价汉初“一朝两制”及其引发的动荡?为此,我们必须从汉初的政治生态谈起。   一、刘邦为何搞“一朝两制”   战国七雄并立,各国内部大多实行郡县与封邑并行的行政体制。即使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也有封邑存在,比如商鞅的商於、魏冉的陶邑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采纳李斯的建议,海内皆郡县,废除了封邑制度。赵高诬告李斯的一个罪名就是,想获得分封。项羽称霸期间,完全恢复了分封制度,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他自称西楚霸王,害死义帝之后,连一个名义的共主也没有了,天下又成了分裂局面(霸王毕竟不是天子)。   至少在刘邦任汉中王的封国内,依然是郡县制。楚汉之争之初,汉二年(前205)彭城大败之后,刘邦问张良,我可以把函谷关以东“等弃之(分封出去),谁可与共功者?”①张良推荐了英布、彭越、韩信。为了团结同盟者,刘邦承诺封为异姓王。   汉五年(前202)十月,汉王追击项羽到固陵(今河南太康南),约定韩信、彭越夹击之,韩、彭不至,汉军再次被楚军击破。刘邦迷惑地问张良,“诸侯不从(从即合纵,指不联合出兵),奈何?”张良就道出了实情:“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②刘邦于是重申承诺,最终韩信出马,指挥了著名的垓下之战,消灭了楚国。   可见,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最高就是封侯拜相,出任各种职务;第二类是大小“股东”,分割汉王朝的“股权”,他们被分封为诸侯王。从形式来说,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汉五年)正月③,更立齐王信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封魏相国建城侯彭越为梁王,王魏故地,都定陶。…… 诸侯王皆上疏请尊汉王为皇帝。二月甲午,(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更王后曰皇后,王太子曰皇太子”。皇帝随即下诏:封吴芮为长沙王,无诸为闽越王。④   细读这一段文字,可知,名义上刘邦这个皇帝是大家推出来的。实际上,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就可以分封(包括许诺)王、任命相,如分封张耳为赵王,任命韩信为赵相。以汉王来分封赵王,任命梁相,多少有些僭越。韩信后来自任“假齐王”(代理齐王),也谋求刘邦的认可,尽管刘邦当时并不是皇帝。   然而,形式上由韩信带头推举刘邦为皇帝,这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①这种看似形式主义的东西,背后体现的是时人对于政治体制的认识和当时的政治生态。公认的道理是,一起打天下,就应该“分封”,由共同打天下的英雄瓜分利益是合法合情合理的。或者说,刘邦赢了天下,分封异姓王,这是必须的!   但是,刘邦打心眼里认同的是秦始皇的海内皆郡县,异姓王分封只是权宜之计。刘邦皇帝任内七年半,主要工作就是取缔异姓王,从楚王韩信开始,到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等,先后以各种理由消灭之。同时,刘邦又用同姓王取代之,结果就有了同姓王联合造反的“七国之乱”。   为什么要分封同姓王?是为了屏藩中央。刘邦的兄弟并不多,能力也不强。八个儿子中,除了结婚前的外室子刘肥、与吕后生的嫡子刘盈(继位为帝)外,与其他妃嫔生的儿子,当时年纪都比较小。刘邦甚至把一些同族远亲如琅琊王刘泽都分封了,以为帮衬。这种屏藩作用,在吕后去世、文帝刘恒即位的政局博弈中就体现出来了。吕禄、吕产等“吕家帮”掌控朝廷大权时,最先起兵发难的就是齐王刘襄(刘邦的长孙),琅琊王刘泽也始终站在维护中央皇权的立场上。远在代国的中尉宋昌剖析政变后的时局,认为长安主政的元老,只能拥立刘家人为帝,所列举的几条理由中,老刘家统治得人心等“软实力”之外,属于“硬实力”的就是同姓王的威慑力:“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外畏吴、楚、淮阳、琅邪、齐、代之强”!①   总之,后来的政治实践说明,刘邦的同姓分封,与当初的异姓王安排一样,是有现实收益的举措。如果说,周政分封制是王道,秦政郡县制是霸道,刘邦的霸王道杂之 ――“郡国并行”,也是“应时”之举,顺势而为,在巩固汉初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弊端:尾大不掉之患   任何正确的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