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聊斋志异以文入史叙事策略
聊斋志异以文入史叙事策略
摘 要:本文以现代叙事学的视角解读《聊斋志异》,从叙事话语的选择、“异史氏曰”对“太史公曰”的刻意模仿、花妖狐魅的虚构叙事空间和叙事的寓意四个方面,探讨其以文入史的叙事策略;希图搜罗散落在花妖狐魅的虚构叙事世界里的生命痕迹,借以窥见蒲松龄悲愤感概、聊以托寄的内心世界。并探讨了“聊斋”的隐微含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以文入史;虚构叙事;历史叙事;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聊斋”的隐微含义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据路大荒编《柳泉先生年谱(1957年重订)》载,因为他居住的满井庄“庄东有井,水常满,溢为溪;大柳树百章,环合笼盖,随溪逶迤,即柳泉也。”[1] (P1755)他的书斋自题名“聊斋”,见蒲松龄孙蒲立德跋:“聊斋,其斋名也” [2] (P32);其一生的呕心沥血之作亦题为《聊斋志异》,故人又称他为聊斋先生。那么,蒲松龄为什么要自题“聊斋”?“聊斋”背后又有怎样的隐微含义呢?
《古汉语常用字典》释“聊”字:
①依赖,依靠。《战国策?秦策一》“上下相愁,民无所聊。”[聊赖]凭借,寄托。蔡琰《悲愤诗》:“虽生何聊赖。”②姑且,暂且。屈原《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聊以卒岁。” [3] (P157)
揣度先生心思,思忖先生的用意,以上两个注释皆合其情。其中蔡琰《悲愤诗》:“虽生何聊赖。”可以说真正道出了聊斋先生一生漂泊无依、功名不就、怀才不遇、无所寄托的人生境遇。惟有“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 [1] (P2),聊寄平生。而《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聊以卒岁(姑且度过一年)”,也可以比照先生年复一年在希望和绝望中勉强度日的心情。特别是康熙十一年(1672),先生三十三岁以后的生命历程。据袁世硕考证,康熙十年(1671),蒲松龄带着好友孙惠的谏书回山东参加第二年的乡试,以期不再被屈煞,然而第二年的乡试他依然名落孙山,铩羽而归 [4] (P63-64)。失意落寞,自伤自悼。有《寄孙树百》七律为证:
帐外西风剪剪吹,屋梁落月不胜悲!途穷只觉风波险,亲老惟忧富贵迟。九月山城闻塞雁,五更魂梦绕江蓠。怀人中夜悲天问,又复高歌续楚辞。[1] (P1773)
另据路大荒编的《蒲松龄年谱(1957年重订)》载,这一年先生因“给谏”孙惠,“得与成进士康保、王会状式丹兄弟、陈太常冰壑游。登北固,涉大江,游广陵,泛邵伯而归。”有《南游诗》一卷,多赠往酬答,而“欢愉惨悴之志意,犹未形诸篇章也。自是以后,屡设帐缙绅先生家,日夜攻苦,冀得一第。”[1] (P1772-1773)而此时同游诸好以及他的朋友(如孙惠)多已取得功名,而他却在十九岁参加童子试取得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三年复三年,均以名落孙山告终。有拨闷七律一首,可以见得此时先生的心情:
白云绿树隔红尘,湖海飘零物外身。花落一溪人卧病,家无四壁妇愁贫。生涯聊复读书老,事业无劳看镜频。何日得钱十万贯,烟波深处买芳邻。[1] (P1773)
这里“生涯聊复读书老,事业无劳看镜频”两句,莫非正是先生感慨功名未就、无所依托、姑且度日的复杂心情的写照?抑或他自名书斋为“聊斋”的寓意所在?
以文入史的叙事策略
一生行走在希望和绝望之间,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够说服自己继续面对生活?在阅读《聊斋志异》的过程中,这样的探问会不断闪现。下面是从现代叙事学的视角解读《聊斋志异》,希图搜罗散落在花妖狐魅中的虚构叙事世界里的生命痕迹,借以窥见蒲松龄悲愤感概、聊以托寄的内心世界。在《聊斋志异》中,我们总可以隐隐捕捉到作者有意无意选择历史性话语进行叙事,流露出用虚构叙事接入历史叙事的企图,这里姑且称之为以文入史的叙事策略。
谈蒲松龄以文入史的叙事策略,首先得从现代叙事学的虚构叙事和历史叙事谈起。现代叙事学经历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典”叙事学阶段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后经典”叙事学阶段,突破仅仅关注文本内在的研究,转向同时关注文本与外部的关系研究,甚至渗透到更宽的领域,叙事学包含越来越宽广的文化内涵。如米克?巴尔所言:叙事是一种文化理解方式;到处都是叙事,“并非一切‘是’叙事,而是在实践上,文化中的一切相对于它具有叙事的层面,或者至少可以作为叙事被感知与阐释。除了文学中叙事种类的明显优势而外,我们随便就可以想到叙事可能会‘出现’的许多地方,它包括诸如诉讼、视觉形象、哲学探讨、电视、辩论、教学、历史写作等。” [5] (P261)
保尔?利科在《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中谈到:
为了与历史叙事领域相区别,我用虚构叙事来指这个领域。凡被文学体裁理论归入民间叙事、史诗、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