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一种社会史视角反思.docVIP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一种社会史视角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一种社会史视角反思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一种社会史视角反思   一、《中国的城市生活》的主要内容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历史书写无不与政治权力密切相关。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的台湾学者李孝悌编的论文集《中国的城市生活》,作为新社会史的一部典范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的出版,不仅推进了“明清社会与生活”的深化研究,有助于从微观个案把握百年宏观叙事,而且是近年来明清社会史研究领域中难得一见的一部高屋建瓴、独具匠心的优秀著作。   《中国的城市生活》一书,是“明清的社会与生活”研究计划的成果之一。该研究计划聚集了一大批海内外的历史学者、艺术史家和文学史研究者,以中国近世的城市、日常生活和明清江南为题,持续地进行研究,积累了相当的成果。本书前面是“序――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课题”,然后是书的主体内容,共收13篇文章。王正华《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一文,通过图画、笔记与府志等多种材料再现城市图像,从艺术史角度展现城市的另面富庶与诱惑。王振忠《明清以来汉口的徽商与徽州人社区》从汉口与徽商互动的角度充分讨论了徽商的经营发展,并提出了徽州人社区建设的各项举措。王鸿泰《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与尚侠风气》提出在明清之际科举考   试等主流的儒家价值观之外,衍生出另外一种不同的人生选项与价值标准。巫仁恕《明清江南东岳神信仰与城市群众的集体抗议――以苏州民变为讨论中心》认为庙会节庆、宗教信仰等娱乐活动发挥了重要的教化功能,但同时也潜在着颠覆现存秩序的巨大危险。李孝悌《在城市中彷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以著名学者郑板桥为例,研究指出记述者的身份和心境,极大地影响了他观看城市的方式和视角。邱仲麟《水窝子――北京的供水业者与民生用水(1368―1937)》从一般民众切身的生活琐事入手,如煤炭、用水与冰,通过北京居住环境的变化讨论明清时期北京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胡晓真《新理想、旧体例与不可思议之社会――清末民初上海文人的弹词创作初探》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上海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打破了过去直线式的历史观。张瑾《发现生活――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市社会变迁》在新旧交杂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上海模式”对重庆城市发展的巨大示范作用,并指出能够享受改革成果的只是一小部分的当权派和特权阶级,从根本上看,重庆仍然是一个“封建时代的乡村”。陈熙远《人去楼坍水自流――试论坐落在文化史上的黄鹤楼》将研究的主题集中在一座千年知名的建筑物上,认为真正让黄鹤楼历百劫而不毁,并以鲜明的意象长久地留存在世人心目中,其实是文学作品不断赋予这个满载传统符码的古迹以更多现代性的意义。刘铮云《城乡的过客――档案中所见的清代商贩》从大量的明清档案中析取出中华帝国晚期商人的经营方式与生存境遇,重释了我们对于传统商贩的理解。曾佩琳(Paola Zamperini)《完美图像――晚清小说中的摄影、欲望与都市现代型》透过晚清小说的描写来分析摄影在新的城市生活中所引发的广阔波澜,这种现象与商业文化及都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看到新旧文化之间的挣扎以及一种全新的感受性。冯客(Frank Dikotter)《民国时期的摩登玩意、文化拼凑与日常生活》并不认为只有社会精英才能够享有各种新兴事物,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也陈列了各种新的细微之物,物质文化的强大渗透力,似乎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柯必德(Peter Carroll)《“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分析指出政府各级官员改建道路计划的实施,背后隐藏着极为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考虑,一条短短的马路,正好成为展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各种纠葛的一扇橱窗。   二、《中国的城市生活》的主要特色   概括而言,《中国的城市与生活》一书,“对衣、食、住、行、娱乐、旅游、节庆等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这些实证性的研究,除了提供新鲜有趣的视野,使我们对明清文化的了解有更丰富、多元的理解,也让我们建立了一些解释框架,再转过来协助我们去重新看待史料。”通读全书,给人启迪和印象深刻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史料运用方面,作者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材料,做到了“竭泽而渔”,故能旁征博引,使内容丰富翔实,并对材料加以深入解读。   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既要有丰富、扎实的史料,全面把握前人的研究视域,又要有深入解读史料的理论修养和超凡眼识,于人人可见之材料发人人未思之大义,从而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考验。纵观《中国的城市与生活》一书,正是这样一部集作者多年研究之积累,具有很高学术思想价值的著作。   (二)研究方法方面,采用了历史学与地理学、社会人类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范式。   《中国的城市生活》一书是一部多学科背景考察下的典型力作。该书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