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移民史视野下四川区域社会史研究创新之作.docVIP

一部移民史视野下四川区域社会史研究创新之作.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部移民史视野下四川区域社会史研究创新之作

一部移民史视野下四川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创新之作   发生在13世纪中期的宋(蒙)元战争,是四川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此次战争导致四川人口锐减,社会衰败,自汉唐以来直至两宋时期的经济繁荣、文化繁盛景象不复存在。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地方社会的重建,不得不依赖外省移民。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四川又迭次遭受持续而残酷的战乱,战后地方的恢复和发展同样依赖外省移民。因此,移民成为元明清时期四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现象被著名移民史家葛剑雄教授视为“移民与地区重新开发”的典型例子。因此,元明清时期的四川移民史研究,不仅是中国移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时期四川区域历史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实际上,若将移民现象置于“区域”变迁的脉络中来理解,将移民史与社会史研究整合起来,即可显示出四川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巨大潜力和鲜明特色,是深化理解中国历史进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5年7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世松先生等著的《大移民:“湖广填四川”故乡记忆》(下文简称“《大移民》”)一书昭示了这一点。   陈世松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早年专攻蒙元史,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投身于四川客家和移民史研究。他与他领衔的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团队,为四川客家研究做出了卓越的奠基性贡献。《大移民》以川渝地区有关民众祖籍来自‘‘湖广麻城孝感乡”的传言为探讨主线,通过移民史和移民传说两条路径,对元明以降四川社会历史变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叙述和解读。该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并以“优秀”等级结题,令人充满阅读的期望。通观全书,由导论和十章组成,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七章,主要研究元明时期湖广尤其是麻城籍移民迁移入川的史实以及移民在川的分布和发展情形。经历宋元战争的重创后,四川的发展有赖于屯田的大力推行,在成都路崇庆州(今成都市崇州市)境内有两处以“孝感乡”命名的军屯地点。据作者考证,此“孝感乡”实为军屯的番号,其屯军人户即来自于麻城孝感乡。元代中后期,大批长江中游的“襄、汉流民”自发迁徙入川,私开盐井或耕地垦荒,主要分布在沱江流域两翼的川中丘陵地带。元末红巾军动乱,推动了大量湖广黄州、麻城,尤其是孝感乡一带的家族以及来自河南、江西的避难家族经孝感乡辗转迁徙入川,成为日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跨地域移民活动的滥觞。至正十七年(1357年),随州的明玉珍率大批楚籍红巾军将士溯江而上,占领重庆,后来建立大夏政权,入川的将士及其家属留居四川。加上明氏在家乡推行招民政策,有大量麻城一带的移民进入四川,据说其总量超过了元代四川的土著人口,使得元代中后期以来的楚人迁川活动至此达到高潮。洪武四年(1371年),明王朝将四川纳入版图,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一方面征集一批楚籍(尤以黄州、麻城籍为多)军士屯守川内各地卫所,一方面安置明氏旧部的士卒。同时,在洪武初年“迁民之策”下,大批湖广民众被强制征发迁移入川,麻城孝感乡是迁民办理手续和出发的地点,这批迁民大多被安置在川东、川南等地的要冲地带“富、荣二邑”(今富顺、泸州北部、隆昌以及荣昌等地)。由此可见从元初到明初湖广麻城一带移民连续迁徙入川的现象。作者完整讲述了历次移民的背景、动因、规模、路线、安置地点、分布、在迁入地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地方社会的影响等等。相对于以往的研究成果而言,该书在史实考证的精确性和事实论证的整体性上都有超越。例如对元代屯军的原籍地,前人研究并没有仔细追索;有关洪武移民的分布及其家族发展史,前人亦几乎没有涉及。   第二部分包括后三章,主要研究“麻城孝感乡”这一祖籍传说的形成过程、机制及其对社会整合和当前精神家园建设的意义。在川渝民间广为流传的“麻城孝感乡”,与“洪洞大槐树”“南雄珠矶巷”“宁化石壁村”等“祖先同乡传说”一样,与移民事实并非一回事。以往学者多将“麻城孝感乡”视为一种本质化的对象,故以移民中转站或冒籍现象,或者泛泛的“认同论”来解释这一传说的形成和流传机制。该书却提供了另一种更具实证性和创新性的解释。书中第八章《移民记忆的符号建构》详细阐释了“麻城孝感乡”传说的形成、流播机制及其原因。作者指出,大夏政权覆灭后留居四川的楚籍将士和乡人为明初湖广移民在四川的分布奠定了基础,由此撒播了川人楚籍祖源的种子,蜀人楚籍记忆的滥觞即以此为源头。随着时间流逝,到明代中晚期,移民后裔一方面对原祖籍地的记忆渐趋模糊,一方面对祖籍地的记述却渐趋确切,说明此时移民对于祖籍记忆已经具有很浓的传说色彩了。因此,明末“麻城孝感乡”的传说已见雏形。明清易代造成四川社会的集体失忆,但却为明末就已存在的“麻城孝感乡”祖籍传说的延续和扩散提供了条件,因为越来越多不知祖籍的人附和称自己祖先亦从麻城孝感乡迁来。此时,不断有各种故事元素(如“张献忠剿四川”)加入进来,内容愈加丰富生动。到了清末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