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制与民主碰撞下周朴园形象分析
专制与民主碰撞下的周朴园形象分析
摘 要:周朴园是戏剧《雷雨》中的重要角色。他扭曲的性格是在专制与民主的碰撞与夹击下生成的,他的悲惨结局也是专制与民主斗争的结果。在专制与民主这两种文化意识的撞击下,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有着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是中西文化碰撞而孕育的怪胎。
关键词:周朴园 《雷雨》 专制 民主 悲剧
曹禺的戏剧《雷雨》写于1933年,发表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上。这是中国“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之一,它的出现震惊了20世纪30年代的话剧舞台,赢得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剧本围绕周鲁两家三十年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组成戏剧冲突,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嘴脸,引导我们去思考造成这悲剧的历史原因。《雷雨》中周朴园、周蘩漪因其典型的性格而成为中国现代戏剧文学中不朽的形象,散发出永恒的魅力,而周朴园这一形象,从一诞生就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像康大叔那样凶残,葛朗台那样贪婪,也有鲁四爷似的道貌岸然。”周扬说:“周朴园在家里是一个顽迷专制的家长,在生产上又是一个懂得榨取、压迫和欺骗工人的方法,口里衔着雪茄的资本家。”[1]16作者说:“周朴园已经坏到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2]25
因此,从《雷雨》诞生起,周朴园作为蛮横专制的封建家长、矫情虚伪的资本家的角色就已经定位。诚然,作为一名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作为一名剥削阶级的代表,他不是善良的人格化身。然而仅仅简单地为他戴上虚伪专制的帽子,这样的大批判是否又完全合理呢?本文认为:周朴园冷酷、贪婪、残忍、虚伪、自私,这只是从社会学角度去分析,触及的也只是他的表象,而未将他作为一个人、一个自然人看待。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3]41马克思、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4]56典型的性格是在典型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解读周朴园,应将其作为一个自然人,将其置于当时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中――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处于分化、动荡和重建之中。变化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使得先进的、开明的知识分子对封建统治下的社会现状极为不满,他们希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以改变中国落后的精神面貌。而顽固的封建势力因不甘退出历史舞台,进行着最后的挣扎。他们极力压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新思想,充满了血与火的较量。周朴园就是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是这个时代孕育的一个怪胎。他的性格的矛盾,看似阶级的矛盾,实则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矛盾。专制与民主碰撞促成了周朴园矛盾的性格组合。专制与民主的碰撞造就了他悲剧的一生。
一、周朴园:专制―民主碰撞中的怪胎
周朴园,作为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思想的人物,在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其扭曲的性格其实就是专制对民主的压制。而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我着重从他对鲁侍萍感情的真假、从他对鲁侍萍的怀念的真假来进行阐述。
以传统的观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假的,对侍萍的怀念是虚情假意,伪装善良的,是“以此来自欺欺人的假象”。诚然,他与侍萍的冲突,将其冷酷、残忍、虚伪、自私、贪婪的本性都暴露出来。但如果说,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是假的,对她的怀念也完全是虚情假意装出来的,那未免有点冤枉。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是由本能冲突,认识过程和良知三大部分组成的,本能冲突也叫意识或潜意识,认知过程指人按现实原则满足本能要求的活动。良知主要体现于社会伦理道德活动,是对本能冲突的压抑”。[5]87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良心与本能在发生着激烈的冲撞。从他保留侍萍的相片以及保留三十多年前陈旧的家具和熟记侍萍的生日、夏季关窗等习惯可以看出,周朴园是真心爱过侍萍,在他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忘记侍萍。
(一)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民主对专制的挑战
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是出自真心的。年轻的周朴园曾去西方留学,接受了西方较为先进的文化,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个人理想,对西方民主、自由有着大胆执著的追求,对爱情也充满着向往,面对着年轻、漂亮而又懂事的侍萍生出爱慕之心,这乃人之常情。曹禺也曾说过:“30年前,周朴园是个大少爷,曾到德国留过学,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这女孩子漂亮、伶俐、还读过书。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侍萍很懂事,能听得懂他的话服侍的周到,于是,对鲁侍萍产生了感情,犹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以后就发生了关系,生了两个孩子,周朴园的父母也是默认的,她已成为周朴园的偏房。”[6]25可见这个时期,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是真挚的。在当时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作为一名出生于封建家庭的大少爷,他能冲破家庭阻力与侍萍同居,无疑是向封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