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再生稻田土壤培肥途径研究与实践
中国再生稻田土壤培肥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综述了再生稻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剖析了再生稻田土壤培肥途径与机制,提出了秸秆还田、茬口期利用、深耕改土和合理施用有机肥等多途径培肥措施,旨在为中国再生稻生产和高产稻田培肥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再生稻;培肥;途径与机制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4-266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4.016
Abstract: The history, research and problem of ratoon rice in China was reviewed. The approaches and mechanisms of improvement of ratoon rice soil fertility, and thus proposed several agronomic measures for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 including straw returning, planting green manure crops during stubbles period, deep tillage and rational fertilization were analyzed, which w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high yield of ratoon rice and improvement of paddy soil fertility in China.
Key words: ratoon rice; improvement of soil fertility; approaches and mechanisms
再生稻是利用第一季水稻收割后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采取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使之再生蘖、抽穗、成熟与收割的一季水稻[1]。再生稻具有生育期短、省工、省种、节水、生产成本低、稻谷品质好与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已成为中国南方稻作区水稻种植的一种重要的轻简化耕作制度,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国内外已从栽培角度对再生稻的形态、生理与生态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中国在再生稻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5]。然而,由于持续种植同一品种水稻、收获后茬口期积温不足、头季稻秸秆直接覆盖还田、再生稻季肥料来源于头季稻中后期施入的促芽肥等原因,导致再生稻稻田土壤养分失调、冬季稻田空闲、再生稻季土壤碳排放量高、再生季土壤容重增加。当前研究往往忽略了再生稻栽培过程中出现的土壤环境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围绕再生稻稻田土壤培肥与耕作技术优化,重点分析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稻作区再生稻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与障碍因子,综述了再生稻稻田生物培肥、秸秆还田、耕作与施肥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机械化的土壤培肥途径,进行再生稻生物培肥与周年轮耕技术集成,为提高再生稻土壤肥力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1 再生稻栽培技术
在种植一季稻热量有余,而种植双季稻热量又不足的地区及双季稻区只种一季中稻的稻田发展再生稻,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稻田单位面积稻谷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有效措施之一[5]。再生稻一次播种,两次收割,是实现水稻轻简栽培的捷径之一[5]。同时,水稻再生季叶片具有短而直、窄而厚的特点,且稻田通风、透光性得到了改善,有利于群体进行光合作用;且其抽穗至灌浆期多在9月上中旬以后,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使得再生稻米品质变优[6]。因此,除中国外,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发展再生稻,如美国德克萨斯与路易斯安那州、印度、日本、伊朗、泰国、菲律宾与巴西,也具有一定面积的再生稻[1,4,6,7]。
国际上已从栽培角度对再生稻的形态、生理与生态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在美国,研究者主要针对再生稻光合特性、产量与品质,分析了留茬高度、施肥等的影响,强调了再生稻在环境效益、不可再生资源、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以期发展可持续的再生稻生产[4,8];马来西亚主要研究了再生稻的生长规律与产量构成,探讨发展再生稻适应该国气候地形特点,以解决粮食不足问题[1,9];伊朗研究者探讨了头季稻收获时间、肥料施用、留茬高度、茬口期种植作物对再生稻产量、农艺性状、干物质形成与分配等影响[6,10,11];在日本,研究者探究了播种量、行距、水分、头季稻留茬高度等对再生稻生育期、产量与肥料利用率的影响[7,12],且许多国家与地区根据自身的气候、土壤等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推荐标准[1,4]。?@然,国际上关于再生稻的研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