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在婴幼儿消化不良中应用体会
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在婴幼儿消化不良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在临床上,婴幼儿消化不良为儿科重点常见病之一。根据不同的病因,结合中医知识施以不同的护理,譬如说:在执行输液计划以防电解质紊乱的同时,结合推拿穴位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样不但缩短了病程,减少了患儿痛苦,还大大提高了家属对我们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关键词:脾虚泻;针灸中脘
婴幼儿消化不良原因繁多,各有不同,中医称为“泄泻”。临床症状则以腹泻呕吐为主,伴有腹泻、腹胀及水电解质失调等。近年来,对108例婴幼儿消化不良试行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初步体会如下。
1婴幼儿消化不良的病因
婴幼儿时期脏腑功能特点(内因),为本病的发病基础;感受外邪饮食有伤、精神紧张(外因),为本病的致病因素。婴幼儿时期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不固,易感外邪。六淫极易犯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婴幼儿在一切感染时,均易致泄泻。人体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主升,胃主受纳、腐熟、主降。因婴幼儿脾胃功能不足,且生机旺盛,所需营养多,易致失调。在此基础上,一旦感受外邪,过食甘腻或事物变质,以及突受惊恐等精神刺激均能影响脾胃功能,致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水湿糟粕并走大肠引起泄泻。如胃气上逆则呕吐、嗳气,暑热暴泄易伤阴,脾寒水湿易伤阳,阴津受伤,阳气易陷乃至阴竭阳脱病情危重。
2分型护理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应一看精神二看便,三看舌苔与出汗,四看腹痛与腹胀,寒、热、虚、实理应辨。即关于泄泻的辨证护理人员也应熟知于心,然后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即应分清寒、热、虚、实。凡泻下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症;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症;泻下腹痛,并且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症;也有一些病程较长,腹痛不堪,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症。
2.1湿热泄:肠胃积热困脾,外感暑气所致。证见:腹部胀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柱,泻如水状或蛋花样便,日达10余次,气味腐臭,也有泻而不爽,便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尿少而黄,烦躁口渴,苔黄腻而舌质红,多见于夏季感受暑湿,或湿热之邪,壅滞胃肠,腐熟传化失常,水谷不化,湿热下迫大肠发为泄泻,暴注下迫,一派热象。
护理时应注意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涂以香油或黄连油膏,也可用青黛粉或松花粉。少量多次喂以凉开水、淡盐水维持液(葡萄糖或蔗糖50g,苏打2.5g,氯化钾1.5g加凉开水1000ml)以解湿热蕴蒸之烦躁口渴,尿少而黄。湿热熏蒸于上引起口腔炎,应做口腔护理。可用甘草银花液清洗口腔或吴茱萸醋调敷涌泉穴。
2.2寒湿泻: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脾阳失运而致泄泻。证见:恶寒身冷,腹痛喜热喜按,大便次数多,清稀,完谷不化,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苔薄白,一派寒象。
护理要注意保持被服温暖,腹痛喜热喜按(虚寒之象),我们可给以腹部按摩或热水袋,麸皮葱白炒热后用布包热敷(敷时避免烫伤)。各种液体饮料或食物都应在温热后服用为宜。
2.3脾虚泻:婴幼儿正值生长发育期,脏器功能不完善,所谓脾常不足,脾胃素弱,加以乳食不节,寒热失调或久病失治,脾气不能升发,水谷不能运化,所以婴幼儿进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肢体倦怠乏力。证见:形体消瘦,气血来源不足,所以面色苍黄,肌肤松弛,精神萎靡,食后作泄,完谷不化,舌质淡白,舌苔薄少。
护理患儿时应注意保持温暖与热敷同寒湿泻,忌食生冷,给与温热饮。母乳喂养者可以酌情减少每次喂乳时间,人工及混合喂养者,可以牛乳、米汤各半代替,饮食应以低脂易消化营养丰富多维生素为宜。同时可以推拿脾俞、三关、大肠诸穴,因婴幼儿肌肤柔弱,所以避免刺激过强,使小儿哭闹,影响效果,所以在手法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姜汁、滑石粉等,这不仅有润滑作用,也可以防止擦破皮肤。也可针灸中脘,胃俞,脾俞,章门等穴以健脾胃,培补后天之本。该型患儿偶有睡时露睛,久泻者易有维生素A缺乏,应注意保护眼睛(角膜及巩膜),及时补充维生素A。
2.4伤食泻:见于暴饮暴食,过食甘腻,哺乳无当以致脾胃运化失常,食滞而气机受阻。证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并见伴有不消之物。泻下以次数不多,大便粘滞不化,气味酸臭,呕吐、嗳气、腹胀纳差、手足心热,舌苔厚腻。
护理时应注意控制患儿的饮食,应给予易消化、清淡食物。伤乳及肉食者,可用山楂煎汤代茶饮;伤米食者,可用神曲煎汤代茶饮;伤面食者,可以麦芽煎汤代茶饮。
案例一:2014年9月3日15时,患儿,男,10月龄,因腹泻纳差,略消瘦,入院,入院后,查WBC:7.0×109 /L,T:37.4℃, 大便为黄绿色稀便,味酸臭。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患儿精神稍差,面色稍苍白,给暂停进食6h,然后执行补液计划,同时给推拿三关穴、脾俞穴,1次/d,推拿时动作轻,必要时推拿部位皮肤给涂防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