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孟伉先生和他的书法艺术
在我国现代书坛上,刘孟伉先生以其风骨雄健,气格宏博,神采照人的书艺成就,独树一帜,名重巴蜀。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他的书法艺术没有得到广泛的介绍,是一憾事。
刘孟伉先生(1894―1969),名贞健,字孟伉,四川云阳人,50岁以后称“呓叟”,后书作“????”。幼年从其堂兄刘贞安(字问竹,晚清进士、学者)学习文史、书法、篆刻;6岁至16岁,遍读“十三经”,兹后10年间更广泛研读中国文学要籍,尤致力于文字学之研究;壮岁著《说文解字笺》《六书评议》(今佚)。1927年,他随刘伯承举行泸州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他先后在云阳、开县、万县等地中学、师范执教。其间,他曾在万县开设“艺薮”装裱店,卖文鬻字刻印;与此同时,从事地下工作。1939年,他和一批地下工作者在万县创办国华中学,自任学校副董事长,仅一期,学校被国民党当局查封,遂隐于云阳乡下,继续进行文史、小学、书法、篆刻的研究。其时,他的诗、书、印在川东一带已负盛名,从学者甚众。1947年冬,他出任川东游击纵队七南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于崇山密林间艰苦战斗。在解放声中回到万县时,他已是须发花白的人了。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川东行署副秘书长、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2年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后,即长期潜心于文史、艺术的研究工作,成绩卓著。其间,他对杜工部诗研考甚精,曾主编《杜甫年谱》,极为海内所重视。所著诗集有《冉溪诗稿》《冻桐花馆词钞》等,清健沉雄,情致高远。在20年中,孟伉先生曾蒙受极左路线的排斥打击,遭到很不公正的待遇。但他豪放旷达,刚毅不阿,老而弥坚,直至在“文革”浩劫中被迫害逝世。
这样坎坷奋斗的不平凡的治学与革命经历,陶铸了刘孟伉先生的情性气质,升华了他的人格,蒙养了他的艺术。
七十年华百炼身,只余龙性老难驯。山川能说才无碍,风雨高歌笔有神。[1]
当年曾是白沤身,万里烟波不可驯。本意浮游终海甸,何期风雨会山神。即今文史攒多士,共喜头颅称寿人。回首人间真已换,戴河高咏浪沙新。[2]
寂寞春归人事改,惜花不改少年心。[3]
风骨清癯,双目炯炯,气度超轶,言论潇洒,而又博学多识……读其诗,见其书法,如见其人,生意盎然,惆傥不羁,隐约有唐音而又确是今之人,今之诗人。[4]
――这些诗文,使我们可以清楚地想见孟伉先生那感人的风神、器度和才情!
刘孟伉先生对于前人的书法,进行过深入而广泛的学习借鉴,但他既注重传统,又力主创新,绝不迷信古人。他的为书之道是:“博操约守”,“一收一放”。
他对于钟鼎、篆隶、楷草等历代主要碑帖,无不浏览抚玩,择其所好反复临摹,对民间出土不甚知名的碑碣石刻,也寄予浓厚的兴趣,偶有收获即观赏研究、撷取所长。他早年学《郑文公碑》,而后用功既久且博并深得精髓的是欧、颜书和汉碑。其中,尤重《勤礼碑》《大字麻姑仙坛记》《张迁碑》,以至可以通篇背临。对欧阳通楷书,莫友芝篆书,他也多所研习,评价甚高。他说:“执笔无定法,达到运用自如即可。”“学书离不得欧、颜,一是顿笔,一是提笔。”他把“永字八法”概括为“十字两法”,认为千笔万笔,只在一笔的起、行、止之中,由此而生变多样的笔势。对于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他主张一收一放,注重个性的发挥。他说:“学书形状好学,难在有个性。”收,指对碑帖的研读临习;放,指恣情任性,放胆创作。收是为了放,在放的指导下收,才易于深入,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在收的基础上放,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必然进入自由,法为我用,因意变法,写出自己的个性来。袁枚《随园诗话》:“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可以说“博操约守”,“一收一放”,这是孟伉先生学书的甘苦之言,是他的辩证的方法论。我们看他20世纪30年代所书的《刘贞安传》(刻石),峭健活脱,清丽典雅,可见他对六朝墓志、欧楷及钟繇等多样养分的融而为一。为刘备冢补书的隶书对联,则表现了他在汉隶中取精用宏、熔铸百家为我所役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创作水平。此联写得苍劲深雅,凝重峻拔、而又酣畅自然,非汉代一碑一石所可牢笼,几十年来,深受各方书法人士好评。
然而,孟伉先生的书艺创作中,数量最多,最具创意而能表现他个性的,还是行草书。他善用行书的体裁而表现草书的情势。在他那劲疾变化的线条及其空间构造中,渲泄着热烈跌宕的情绪,奔突着畅达不羁的气势,透露出爽朗超轶的风神器度,表现出刚健奋疾的用笔、奇宕俊伟的结构和朴茂洞达的章法。
他把篆书,尤其是汉碑的用笔融入行草,出以中锋、藏锋,点画刚健雄浑、意气酣足,如铁铸玉成,提顿起收峻拔果断,多用折锋方笔而笔势拗峭,时或参用草隶的奋笔波磔。这些都暗示了一种刚毅倔强的性格。他吸取颜体正书中笔画横轻竖重的特点,在行草结体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