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夷诗歌在初唐不被重视之缘由微探.docVIP

刘希夷诗歌在初唐不被重视之缘由微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希夷诗歌在初唐不被重视之缘由微探   摘 要:刘希夷是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上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对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他的诗歌在初唐时期却并不被重视,究其原因,和他的寒士身份有关,但主要缘于其诗歌“体式与时不合”。   关键词:刘希夷 不为时所重 缘由   刘希夷是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上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对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其诗歌在初唐时期却并不被重视,直到盛唐时期,由于孙翌《正声集》的推重,才始受世人重视。本文就刘希夷诗歌在初唐“不为时所重”这一现象,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寒士身份   刘希夷是初唐诗人,汝州人,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史料中均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能从一些材料中推测。据《唐才子传》载,他是“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 [1],又据徐松《登科记考》卷二,上元二年是公元675年,如果当时刘希夷25岁的话,那么推测他应该生于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刘希夷死时“未及三十”[2],则其卒年应不迟于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   关于他的死因,尚不明确,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刘希夷之死跟宋之问有关。《大唐新语》中如是记载:   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自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3]   这里只是说“或云”,有人说刘希夷是被宋之问所害,并非极其肯定。后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对此事描写得极为具体:“刘希夷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4]这里不仅说刘希夷是被宋之问所害,而且还点出了杀害的原因和方式――夺诗未成、以土袋压杀。之后《唐诗纪事》《全唐诗话》《唐语林》《唐才子传》等均继此说。但魏泰的《临汉隐居诗话》、王若虚的《滹南诗话》、胡应麟的《诗薮》、贺裳的《载酒园诗话》又编及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都对“宋杀刘”这种说法存有质疑,他们认为之前的诗话记载并不可信,宋之问的地位才情都比刘希夷要高,没有必要为了几句诗夺人性命,主要是因为宋之问人品不堪,诗话才会有如此“以恶归之”的记载。今人傅璇琮、陈文华、王珏等人也持此说。另一种认为刘希夷之死跟其二舅宋之逊有关。《汝州市志?人物篇》记载:   唐高宗仪凤三年,刘希夷从洛阳返回汝州。在庙乡(汝州一个乡镇)被其二舅宋之逊邀往一卢姓家饮酒,大醉后,之逊差人用土袋将刘压死,伪称伤酒致死。葬于风穴山寺南。[5]   据《大唐新语》“少有文华……不为时所重……”[6]的记载,可见刘希夷生前虽有才华但并不得志。又从《唐才子传》“希夷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7]的记载中能够看出他性格放荡不羁、不加约束,这些都与庶族士子多放纵任性的特点相符,加之他盛年离世却死因不明,进士及第却数年未得官的事实,可见其家世并不显赫,出身低微。   高宗朝科举制度所采取的以诗赋取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士族的势力,为下层知识分子开启了仕进的大门,这对于像刘希夷这样的寒门士子来说无疑是一个进入仕途的绝好机会。然而,考取进士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要真正得到官职还要经过吏部的考试。而且当时门阀制度犹存,朝廷也还需要照顾到门阀士族的某些利益。所以,此时的科举制相对混乱,对于像刘希夷这样出身卑微、没有背景的寒门子弟,即使进士及第也不一定能得官。同时,他也没有足够的家资去投帖拜访权贵,因此也就没有机会取得一官半职,也无从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即使他“少有才华”也难以受到世人重视。   综上所述,刘希夷的诗歌在初唐时期不被重视和他的寒士身份有关。   二、诗歌“体式与时不合”   关于刘希夷诗歌在初唐“不为时所重”的原因,史料不详,然而《唐才子传》中有一句“体式与时不合”,笔者拟以此为切入点,试结合高宗朝诗坛的审美取向和刘希夷诗歌的特点,从题材内容、风格追求、情感表达方式等几方面做如下分析。   (一)题材内容   《唐才子传》云刘希夷“苦篇咏,特善闺帏之作”。[8]在诗歌题材的选择上,他的诗歌以闺情诗为主,闺情诗也代表着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如《代悲白头翁》《捣衣篇》《公子行》等。就数量而言,现搜集到的确为刘希夷所作诗歌共30题37首,另外还有5首存疑诗,其中闺情诗就有16首,占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然而,他的闺情题材与高宗朝诗歌题材的主要倾向相左,并且触碰了武则天的忌讳,这恐怕也是他在当时不被重视的一个原因。   唐高宗在位时间是公元650至684年,刘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