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敦煌户籍文献考察妇女归宗对唐代家庭影响
从敦煌户籍文献考察妇女归宗对唐代家庭的影响
内容摘要:本文从敦煌文献和唐人墓志人手,发现唐代妇女归宁,实际包括妇女长期归宁和夫亡归宗两种情况。出嫁女长期归宗,与亲人“同居共活”,密切了女性与本家的亲缘关系。妇女夫亡归宗,不仅改变了孀妇本家家庭、女儿家庭及其他亲属家庭的家庭类型、家庭结构、家庭规模乃至家庭关系,而且也出现了官方户籍登录与生活实态不相符的情况,造成男女比例异常失调的假象,引起学界对于包括敦煌户籍、籍帐、手实理解的争议。本文结合敦煌户籍史料,揭示唐代妇女归宗对家庭和户籍政策的诸多影响,分析官方户籍与家庭实态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敦煌学和唐代家庭史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唐代家庭;妇女归宗;户籍制度;敦煌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7)01―0068-05
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历程,一般要经过女、妇、母三种角色的转变,基本的婚姻形式是女子成婚后长期居住夫家,成为夫家正式家庭成员。但是,并非所有的妇女都终老夫家,与这种基本生活形式相对的,就是妇女归宗。据《仪礼?丧服》:“为昆弟之为父后者何以亦期也?妇人虽在外,必有归宗,日小宗,故服期也”。这里解释了妇女“为昆弟”服期的原因。由于妇女归宗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和家庭问题,与常态家庭大相径庭。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唐代妇女归宗的研究,较多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却较少瞩目归宗妇女家庭的户籍归属以及与其他亲属家庭的关系,尤其是夫亡归宗中孤儿寡母对于孀妇本家、女儿家庭的诸多影响,同时,也造成对于包括敦煌户籍、籍帐、手实在内的史料理解的偏差和争议。本文拟从敦煌户籍史料和唐人墓志人手,探讨妇女归宗对唐代家庭和户籍政策的影响。
唐代妇女归宗,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出嫁女独自或与子女一起较长时间居住本家,即长期归宁;另一种是由于丈夫较早亡故而归宗,即夫亡归宗。
一 妇女长期归宁与家庭结构
关于长期归宁,陈弱水先生有过论述,认为妇女长期归宁“似乎与特殊的事故并无关系,亲情的召唤就是充分的理由”,尤其是“未庙见”等特殊情况,“实际表现的仍是妻子婚后住本家或夫随妻居的情形”。如果丈夫、子女与妇女随居,那么,妇女本家家庭的规模及结构,都会因出嫁女家庭的长期归宁而发生较大变化。
但是,长期归宁的妇女本人,及其夫婿、子女似乎并不包括于妇女本家的户籍。由于民间分家析产之风屡禁不止,唐代律令规定,别籍仅限于兄弟、子侄之间,“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若祖父母、父母令别籍及以子孙妄继人后者,徒二年。”说明家庭“同籍”的范围十分有限,其它与远近亲属共同生活的情况,都归之于“同居”了。唐代律令对于是否同籍较为严格,但对于同居就较为宽泛,“同居,谓同财共居,不限籍之同异,虽无服者并是”,一个家庭内的成员,不管是否属于亲近亲属,不管是否同籍,都可以同居名义聚居在一起。这条律令也说明,归宗妇女及其丈夫和子女,与本家只能论及同居,并未上升至同籍,出嫁女、女婿应有独立的户籍。在敦煌户籍史料中,很少发现有户籍中容留女婿,大概也是这个原因。虽然长期归宁妇女的小家庭并不与本家亲人同属一个户头,但是,如果这个出嫁女家庭与本家家庭“同居而活”,那么,两个家庭又结合为联合家庭,这种家庭结构无疑加深了出嫁女与本家的各种关系。
二 夫亡归宗与家庭结构
夫亡归宗的情况较为复杂,前人论述较少,这里试作补充。一般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因无子女或无子守节而归宗。如元和十四年(819)《唐故潞府参军博陵崔公(参戎)夫人琅邪王氏墓志铭》,王氏“十四龄而寡,无子,曩从于寿春郡太守弟宗,后从于尚书郎、柱下史弟公亮,皆祗奉于伯姊,义存于友爱”,在本家守寡六十六年。
因子女尚幼或夫家无亲近亲属而归宗。如大中十二年(858)《唐故太原王府君(修本)夫人韦氏墓志铭》,韦氏丈夫早逝,“夫之族无家可归,归于季父母弟之党”。
因生活所迫而归宗。如《河南少尹李公(素)墓志铭》,李素“七岁丧其父,贫不能家,母夫人提以归,教育于其外氏。”
孀妇先归宗后改嫁。如宰相牛僧孺“七岁而孤,依倚外族周氏”,后寡母周氏改嫁。
以上列举的诸种情况对妇女本家家庭的影响往往不同。
1.依养外亲家庭与妇女本家家庭。
所谓依养外亲家庭,指那些由于丈夫早逝,孀妇幼孤无力独立生活,但寡母还没有或不愿再嫁而携子投靠寄养于幼孤外家(即寡母本家)的单亲家庭,在依养期间,他们从属于扶养他们的家庭,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是残缺家庭向正常家庭的一种过渡。
依养外亲家庭实际包括在外亲的大家庭之中,组成了现代意义上所说的联合家庭,或以直系家庭为主体的复杂的联合家庭。据《唐赠尚书左仆射嗣曹王故妃荥阳郑氏墓志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