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类主要传染病原与媒介害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简史
人类主要传染病原与媒介害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简史
[摘要]本文综述鼠疫、斑疹伤寒、疟疾、乙型脑炎、登革热、霍乱等人类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与媒介害虫蚤类、体虱、蚊、蚋、家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简史。
[关键词]人类主要传染病原;媒介害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简史
人类传染病约有三分之二是以昆虫为媒介的,如跳蚤、体虱等传播鼠疫、斑疹伤寒等。1985年Mullis等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最早的医学报道是Saiki等1985年将PCR技术应用于β-珠蛋白基因扩增和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的产前诊断。中国人类主要传染病原与媒介害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1.鼠疫耶尔森菌与蚤类 1347年以来曾记载过3次世界性人间鼠疫流行,2亿多人死亡,是最具破坏性的急性传染病,90年代起疫情又呈抬头趋势。1894年细菌学家,法国人Alexandre Yersin在香港的病人身上分离出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简称鼠疫菌)。2005年戴二黑以260株鼠疫菌的差异片段(DFRs)谱等为基础建立了中国鼠疫菌基因分型系统,进一步证实鼠疫菌由假结核菌进化而来。2006年王虹进行小鼠吸人性鼠疫模型的组织病理学和鼠疫耶尔森氏菌重要毒力相关基因体内转录水平的研究。2007年邱业峰进行OxyR蛋白调控鼠疫耶尔森氏菌抗氧化杀伤作用的研究。2007年刘海洪进行了鼠疫耶尔森氏菌和宿主相互作用的体内转录谱研究。
2008年美国的布鲁贝克指出“鼠疫菌的一个单独基因突变导致它无法合成天门冬氨酸酶会产生远远超过人体需要的天门冬氨酸,导致宿主的氨基酸失衡进而死亡,也许能通过减少额外的天门冬氨酸来降低鼠疫的死亡率”。2009年张洪英等报道鼠疫菌pVc质粒标识基因在动物及蚤检测中的应用。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尸体牙髓中保存的DNA研究证明鼠疫菌是引起1347年欧洲黑死病以及在1590和1722年在法国南部流行的肺鼠疫的病因学致病因子。
1898年法国的Paul Louis Simond在印度孟买首次证明鼠及跳蚤传播鼠疫。1992年王善青介绍了一种简便的蚤类DNA分离制备方法,1995年陈景龙进行了福建三种家鼠寄生蚤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初步分析。1995张景林,等进行鼠疫菌PCR检测方法的研究,2000年李宏伟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蚤体中鼠疫菌,2002年张洪英等用感染鼠疫菌的4 0只印鼠客蚤试验显示双重式聚合酶链反应适用于蚤类等微小标本染带鼠疫菌的检测。
2.立克次体与体虱 我国较常见的立克次体病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和Q热等。1916年罗恰?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的体虱(Pediculus humanus)中找到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以纪念从事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10use-borne typhus))研究而牺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克。鼠型(地方性)斑疹伤寒(murine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体经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行性斑疹伤寒造成的数以百万人死亡,中国目前流行性斑疹伤寒已得到有效控制,地方性斑疹伤寒在广大农村地区仍持续流行。自然界已发现立克次体属有20余种对人类致病。近年新病种和新疫区不断被发现,立克次体病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疾病。
2007年栾明春建立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及对云南红塔立克次体感染情况调查,从蚤提取的DNA中扩增到斑疹伤寒片段。2007年杨晓建立检测斑疹伤寒病原体实时荧光定量的PCR方法。
人体虱能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回归热、战壕热和巴尔通体病(革兰阴性菌,主要表现为奥罗亚热和秘鲁疣、猫抓病、五日热、杆菌性血管瘤等),体虱携带HBsAg,可能传播乙型肝炎。有关体虱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很少,2005年万香波、王江峰指出Mumcuoglu等从2只体虱中成功扩增出与其所寄生宿主相符的混合DNA,体虱在吸食血液后的20h内,用于个体识别的基因座d16s539、d7s820、d13s317均可同时扩增,并发现,欲从虱消化道中提取宿主DNA至少需要2只体虱。
3.疟原虫与媒介蚊 疟原虫通过媒介蚊传播疟疾,每年全世界约有5亿人感染疟疾,近200万人因其死亡,其中75%为非洲儿童及妊娠妇女。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Grassi and Felletti,1890)Labbe,1899]、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Welch,1897)Schandinn,1902]、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Laveran,1881)Grassi and FeHetfi,1890]和卵形疟原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