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交叉视角探究音乐中想象
从交叉的视角探究音乐中的想象
叉音乐学大会(CIM,全称Conference on Interdisciplianry Musicology),2004年在奥地利格拉茨大学举行首次国际会议。CIM试图将所有音乐学分支学科汇集到一起进行借鉴、融合与比较,其目的是为了使音乐研究在各种不同学科之间相互碰撞、开拓视角。2015年11月27日至29日由交叉音乐学会与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2015第10届交叉音乐学大会在上海举行,这也是该会议首次在亚洲地区召开。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音乐中的想象”,即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思考音乐是如何被想象出来的。会议采用了中英文双语,所有投稿至少有两位作者,分别代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实践科学三个组别中的两个。近五十名的参会代表,共分为8个场次进行发言,主要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音乐实践;自然科学与音乐实践三个部分。此外,会议还另设有3场专家讲座和1场评弹表演。
一、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
在3场有关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叉的学术发言中,学者们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中医理论、音乐心理学等理论方法对传统音乐的保护、音乐能力的培养、音乐想象力的构成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由于第三部分 “自然科学与音乐实践”的发言也是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表演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两部分的发言合并一处进行总结和梳理。
张玄、王文举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中国传统音乐活态传承保护研究――以“叫卖调”个案研究为例》,将计算机的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当中,通3D技术再现了宋元时期的“叫卖调”活动,通过复原这一叫卖过程让生活在当今的人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古代社会的艺术样态。这一研究也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王思特、耿元卿的《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中医乐疗思想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关系》,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的阴阳五行思想、道家的“清、微、淡、远”观念以及儒家的“中正平和”思想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将这些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与中国的中医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之间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李小诺、于佳??等人的《音色对固定音高判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测试报告、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绝对音高能力与早期音乐训练的关系予以验证。同时,利用大样本数据分析检验黑白键效应及其形成原因、不同八度位置的正确率、半音误差等音高辨识的特征。还运用物理声学的分析方法,探索出音色对于固定音高判断、音色记忆以及感受体验的差异特征。
赖菁菁、叶浩生、严修鸿的《中国钢琴家演绎肖邦钢琴作品的音乐姿态研究――以傅聪、李云迪、郎朗为例》,运用音乐运动分析理论,对傅聪、李云迪等人的表演姿态进行了提炼分析以及逻辑化的解读,这一研究为表演学的理论做出了有益的拓展。
蔡振家、李家玮、陈志宏的《音乐引起的视觉运动想象、情绪调节、自我参照心理活动;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通过核磁共振造影技术,对三位受试者进行了聆听测试和访谈。通过这一测试,表明了音乐可以在局内人身上引起视觉运动想象、情绪调节、自我参照的心理活动,而局外人则无法达成这些认知。
Piotr Podlipniak与 Edward Jacek Gorzelanczyk的《音乐中,作为不同想象资源的结构与非结构特征》,指出想象与认知过程相关知识以及进化史表明了结构特征也包含了情绪信息,它以一种类似非结构信息的方式进行,这些由情绪构成的音乐想象可以被理解为音乐活动的认知基础。
蒋聪、张力、张文法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对北京叫卖调的音乐想象》,通过研究北京人和非北京人对北京叫卖调识记策略的差异,关注于“歌曲”的文化背景――北京叫卖调的熟悉程度和感知想象。其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听者的文化背景是否对北京叫卖调的识记有影响。
Chow Ow Wei,Gisa Jahnichen的《当下所知的亚洲哲学中的虚无音乐想象》,将“无声”理念的不同哲学方法进行分类,有些关于“无声”的宗教设想涉及到宗教实践环境中的特殊音质和非音乐性的细节以及衍生的意识形态。
Rafal Lawendowski;Michal Kierzkowski的《想象力使元认知更加容易吗?元认知自我和音乐活动已选形式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是关于音乐训练的认知过程中分析自我认识,回答关于自我感知过程的一些问题。
蒋存梅、周临舒、海棠的《绝对音高:音乐优势或劣势?》通过大量的研究实验,得出绝对音高者在调性知觉的外显任务上表现出比非绝对音高者更低的正确率和更长的反应,表明绝对音高者对调性感外显的敏感性较弱。但在内隐任务下,绝对音高者与非绝对音高者相似,能够根据调性音高的稳定性进行层级加工。
卢广瑞、施雯的《音乐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