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虚拟价值损失的实证研究.docVIP

区域环境虚拟价值损失的实证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区域环境虚拟价值损失的实证研究   摘要:区域产业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造成了数额较大的环境虚拟价值损失。本文基于广义虚拟经济学视角,利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以及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运用Ordered 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出环境变量和收入水平之间的替代率,从而得出污染导致的环境虚拟价值损失。实证结果表明,2013年环境变量与收入变量的替代率平均值是4449.0854元,相当于当年人均GDP的27.66%,污染造成的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损失分别为26.05万元,远远高于当年的人均GDP。据此提出政策建议,在现阶段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完善污染治理手段。   关键词:产业污染;广义虚拟经济;环境责任虚拟价值损失;Ordered Logistic回归;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5) 03-0038-07   一、引言和文献回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尤其是一些钢铁、水泥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和身心幸福的主要因素。据统计,我国2013年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352.7万吨,比上年下降2.9%;氨氮排放总量为245.7万吨,比上年下降3.1%。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043.9万吨,比上年下降3.5%;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2227.3万吨,比上年下降4.7%。固体废物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7701.9万吨,综合利用量(含利用往年贮存量)为205 916.3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2.3%。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73亿吨,无害化处理能力为49.3万吨/日,无害化处理量为1.54亿吨,无害化处理率为89.0%。由此可见,虽然各级政府为区域环境污染的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效果很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排污费标准化和行政处罚力度偏低。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累积性、重叠性等特点,在传统经济理论框架下,其度量结果不够全面、科学。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实际生活,还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   区域产业排污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呈现虚拟价值形态,根据林左鸣(2005)提出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的满足构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或称为实体价值,而精神需求的满足赋予了商品更多的信息,创造了几倍、几十倍甚至数万倍的交换价值,这就是虚拟价值。这也是古董、票证、字画等商品价值惊人的缘由。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使用价值,也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感受。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偏好的转移,优质的生态环境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因此,生态环境也具有虚拟价值。区域环境污染影响了人们的心理感受,使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下降,形成了环境虚拟价值的损失。   环境虚拟价值的度量离不开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根据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性别、年龄等内在因素和收入、阶级地位、环境质量等外在因素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是其中的热门课题,在近些年来更是加大了对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Easterlin(1995)、Frey和StLitzer(2002)、Blanchflower和Oswald(2004)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发达国家,收入水平提高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而Clark etal.(2008)则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收入效应更为明显。而Easterlin(1974)则在研究中发现收入因素和幸福感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即“幸福悖论”。Mentzakis(2009)发现收入水平与幸福感呈倒U形关系,并验证了拐点的存在。此外,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国外对环境质量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也渐渐多了起来。Welsch (2002)的研究表明,二氧化氮排放量的增加降低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Israel D.和Levinson A.(2003)则发现水污染对主观幸福感有不良影响。Rehdanz和Maddison(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天气状况的变化也会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影响。国内学者田国强、杨立岩(2006)研究表明了“幸福悖论”现象的存在,即存在一个收入拐点,未达到拐点前,收入的提高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超过拐点后,则相反。裴志军(2010)对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得出相对收入对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