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苗家场镇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美学价值评价
传统苗家场镇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美学价值评价
摘 要:试图通过分析成因及个体与群落间的关系来探讨传统苗家场镇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传统苗寨场镇;吊脚楼;铜鼓坪;美学价值
引言
一个村寨的形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地理、自然和人文环境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村寨的形态及其景观正是这一发展特点的外在反映。
1 苗族村寨居住及建筑形态的形成
1.1 自然环境
传统苗寨场镇的构筑风格来源于黔东南山山水水的自然的恩赐,是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
1.1.1 地质地貌
黔东南地跨扬子准台地与华南褶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位于云贵高原与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根据地层岩石的分布,分为岩溶地貌区和剥蚀、侵蚀地貌区。所考察的千户苗寨位于贵州凯里东南部,属剥蚀、侵蚀地貌区,主要由碎屑岩组成,山体大、切割深,容易形成脊状山。
1.1.2 土地形态
黔东南地区土地以林地为主,占整个自治州土地面积的50.8%,而耕地只占5.9%,牧草地占11.56%,荒草破地面积较大,占28.27%,水面占地1.46%。
1.1.3 气候水文
黔东南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这里既有高原山区的特点,又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冬无三九,夏无三伏,干湿明显,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4~18°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8°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8°C。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势的不同,各地气温有一定差异,气温总体趋势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年均降雨量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大于北部,多雨期常出现在4~10月,少与其多出现于10月到次年3月,雨季多集中于春夏两季。
1.2 社会历史
传统苗寨吊脚楼的建筑风格来源于黔东南大自然的恩赐。黔东南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片的天然杉木为修建吊脚木楼提供了优质轻便的木料,苗族祖先运用自己的智慧,为了不占用田坝上的宝贵农田,也为了通风防潮,在靠山的斜坡上建造了独具特色的吊脚木楼。这在《苗族史诗?种子之屋》中就有记载:“要是姜央造屋啊,用青衫红衫造屋,造给妈妈住。”传统苗寨场镇的形成有自然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1.3 苗寨场镇的选址布局及建筑特色
1.3.1 选址布局
在选址上,苗寨大多选在山顶或险要之处。一般而言,山寨以选址于朝阳坡地为宜,有些苗寨也确实是这样做的。然而有些苗民喜欢在不是很高峻的山顶上建造房屋,原因是在于这里气候潮湿温热,又因降水丰富即使在山顶也不必担心取水问题,所以选于山顶构筑,取其高爽,而且登高望远,可以避开山洪、滑坡之害。尤其在一些小型山顶垭口,这里地处险要,有水有天田,通风良好,成为苗寨雄踞之地。
1.3.2 人工与山坡的自然结合
苗族地处贵州山区,这里气候温润,常年多雾,山川秀丽、林木茂密,土地肥沃而地形起伏。影响苗寨场镇布局的第一个因素,便是其所特有的山地环境,而苗寨场镇的布局正是顺从着自然的意愿,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1.4 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苗寨场镇选址布局
通过考察发现,苗寨少分散布置,单门独户者比较稀少,大多成聚居态势,少则二三十户,多到一两百户,西江千户苗寨从其名字就可以看出,上千户苗寨聚居于此。这种情况说明了山地自然对苗族居民在文化心理上的压力以及他们为适应环境而作出的努力。当苗民刚在山地自然中筑为居室之时,对他们而言,山林的变幻莫测必然促使其聚族而居,这是自然环境的压力反映出的民族团聚力在建筑文化中的体现,也可以看作是苗寨对山地自然的又一种适应。苗寨场镇有一定格局,寨前一般有河,河上搭有板凳桥或风雨桥,河畔建有水车和水碾。寨后有山,山上竹木葱茏,一派郁郁葱葱。有的苗寨建有形如竹楼或状如凉亭的木质寨门。虽然叫做寨门,其实却没有门板,不能关闭,其作用只是作为寨子内外的一种标识而已。寨内辟有许多鱼塘,村民围绕鱼塘修建粮仓。
1.5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苗寨场镇道路布局
“先屋后路” 比较原始的生产力水平上,人们发现对巨大山地自然地改造不是很有利的。于是人工对自然的改造,不是首先着眼于“移山填海”似的改造,不是先大规模的改变地形地貌,而是建造房屋时其适应于自然环境。比如要在山坡上建造一个苗寨,不是先筑好通向山坡的路,而是先在山坡建造屋宇,随后随着苗居生活的展开才逐渐踩出一条山路来,这大概就是有人所说的“先屋后路”的建筑文化模式吧。因此苗寨场镇之内的交通道路不可能是很规矩的纵横之途,而是随山势地形的曲折走向自然延伸。看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