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因财施教现象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因财施教现象思考

关于因财施教现象思考   摘要:针对我国出现的教师有偿家教和“因财施教”问题,辩析了因材施教与“因财施教”的区别和差异,对“因财施教”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做了系统分析,提出转变“因财施教”为因材施教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因材施教;因财施教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2-0069-02      近一段时间,许多媒体都报导了教师有偿家教和“因财施教”的问题,应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实质上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市场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那么如何看待“因财施教”,并进而把其转到因材施教的轨道上来?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因材施教”与“因财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学思想的一大特色。早在先秦时期,许多教育家就提倡并身体力行因材施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一代私学大师孔子更是由于其教学的成功而成为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开创者。宋代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①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也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②。直到近代以后,郑观应才明确提出“将中国诸经列传训诫女子之书,别类分门,因材施教”③。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基础性要求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④。   然而今天,社会上一方面在倡导因材施教,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普遍的“因财施教”现象。虽然两者仅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在教育的目的上,前者重视人的潜能的内在发展,强调基于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而后者则忽视了人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潜质,其实质是阻碍了人的发展。(2)在教育指向上,前者重在教育的对象,后者则重在教育的条件。因材施教是指依据学习者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而“因财施教”则是根据所交学费的多少来进行教育,其实质是把财产作为教育的一种条件和资格。(3)在教育对象上,前者强调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后者则只注重教育对象的单一性。应该说,正是由于在教育指向上的缘故,使因材施教强调了受教育者的多样化特征,而“因财施教”则由于把财产作为接受教育的唯一条件,从而成为限制教育对象的一道门槛,突显了教育对象的单一性特征。(4)在教学方法上,前者强调与学生个性特征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把教学方法的选择奠定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基础上,既注重学生的群体特征,也强调其个别差异,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过程的效率和效果。而后者则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使知识传授和方法选择完全根据学生所交财物的多少。      二、“因财施教”现象的社会原因分析      第一,“因财施教”是社会市场化的产物。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开始把经济利益纳入其生活的视野,并作为其观察、思考和衡量事物的一条重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自然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开始以经济指标来衡量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以及教育为经济增长带来的价值。身处这样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中,作为一名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自身的经济利益,甚至把经济利益的获得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和处世原则,从而最终导致了“因财施教”现象的发生。   第二,“因财施教”是教师对其社会地位不高的一种极端化表达方式。一般来说,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往往可以通过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声望和文化地位来决定。其中,经济地位是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社会地位,就必须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经济条件。可见,“因财施教”正是教师为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状况的一种极端化表达方式。   第三,“因财施教”的出现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是一个道德社会,道德水平被视为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成为我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理想高于一切”也成为教师的社会形象。正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对教师道德理想的一味强调和提倡,从而忽视了对教师个体生活状况和物质待遇的关注,使教师群体成为在经济意识和利益上的真空地带。因此,当我国一旦由传统农业社会步入近代工业文明,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在经济发展速度成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的情况下,教师职业的这种真空地带就迅速膨胀起来。其中,一部分人开始走向传统的另一个极端,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因财施教”正是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应该说,因财施教的出现并不是个别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三、变“因财施教”为“因材施教”的措施和途径      首先,加强师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教师自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