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名号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行”名号考   摘 要:太行山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聚集地。“太行山”名字的由来与演变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地理等学科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从太行山的地理位置入手,着重分析了太行山名称的演变方式、太行山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通过对祭祀传统习俗的分析来考证太行,最终得出太行山名号的由来。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太行山以及“太行文化”的研究有益。   关键词:太行山;封禅;北狄;祭祀习俗   中图分类号:K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5-0019-03   一、太行山地理位置   (一)太行山地理概念   太行山历史上行政隶属于北直隶(清朝行政规划名称),今天主要覆盖北京、山西、河南、河北大部分地区,是我??重要的行政区域的分割线。太行山的地理位置中,最著名的是“太行八陉”,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太行八陉”既是古代中原地区商贸往来的要道,同时也是封建王朝重要的军事要塞。太行山岩层为复式单斜褶皱,段层式带状分布,东西高低相差较大。主峰小五台山余峰如灵山、东灵山、佛子山、板山等,为我国少有的雄伟山脉群落。   (二)太行山名号的历史变迁   太行山名号的变迁,大体可以按照以下几个阶段来划分。第一个时期是殷商时期。该阶段中华民族的祖先使用的大多是不可能全部被认出的甲骨文和钟鼎文。但是,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中,人们无法找出能证明当时太行山真实历史名称的有力证据。第二个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太行山已经有了太行、太形两种说法。《山海经》有云“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列子?愚公移山》也有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第三个阶段是秦汉时期,太行山的名称由“太行”、“太形”逐渐变为“五行山”淮南王刘安编纂的《淮南子》中记载“武王克殷,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可见,汉代太行山的名称逐渐被“五行山”所替代。晋朝时期,部分地区对太行山的名称随着祭祀而逐渐增加,比如西城县(今陕西平利一带)就有女娲山、伏羲山等别称。第四个阶段是明清至民国时期,这个阶段太行山已经有了接近统一的称号,建国后直到七十年代之前,太行山的别称“大形山”“五行山”等名称依旧出现。改革开放后,国家统一了太行山的称号。   二、“太行”音形的历史变迁   从历史寓意来看,三山五镇五岳名称的由来与中央行政和地方的祭祀有关,因此,不少人认为太行山的名字也应当从祭祀习俗演变而来。“太行”二字不仅与祭祀习俗具有关联,太行山名字应该也是发生了语音和语义的变化。   (一)“太行”语音衍出   据史料记载,太行山音众多,原有“五行山”“大形山”等读法。《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呼“太行山”为“五行山”;《列子》呼“太行山”为“大形山”。究其原因,太行山的首字“太”与“大”字意出同源,史料记载战国前就已经出现“太”字,“大”为不加点之“太”的说法,二字在历史上曾作为同意异形字来使用。如《宋书?郑鲜之传》:“名教大极,忠孝而已。”“大极”即为“太极”的含义,意为“终结”,可见在古代“太”通“大”。   根据现代汉语拼音对古代汉字声音的注解研究,元朝之前,汉字体系中几乎没有j、q、x三个声母,但是随着元朝蒙古族和清朝满族的语音传入,蒙语和满语对古代北方地区汉语的发音造成了一定的改变,比如gi、ki和hi逐渐演化成j、q、x。最明显的证据就《韵书》中,“行”字读音属庚韵,按照现代汉语拼音可以拼写为“h-i-eng”,这种读音在当前的标准汉语中已经无法发出准确的读音,但是,简化之后可以近似读作“h-ing”。因此,我们几乎可以确认,在宋元之际,太行山中的行字读音应该接近与“行”和“形”。   (二)“太行”字形讹变   “太行”如何由“大形”演化而成,历史众说纷纭,但是综合较为合理并被大部分学者所接受的记载,认为清代周寿昌所著《思益堂日札》给出的解释较为合理。周寿昌认为,《山海经》《淮南子》称五行山,《列子》称大形山,则当如本音,不得读作“泰杭”两字。但是当时由于“大行”二字触犯刚逝去的皇帝、皇后禁忌(大行皇帝是中国封建帝制时代,在皇帝去世直至谥号、庙号确立之前,对刚去世的皇帝的敬称。)《后汉书》李贤注引韦昭曰:“大行者,不反之辞也。天子崩,未有谥,故称大行也。”因此“大行”二字被禁用,不得不避嫌作为“太行”。明清两朝沿袭此制,《孟子》中“大行不加”也禁用,久而久之文人为避免犯错,在此之后“太行”“太形”两词为后世所用。   三、太行山名号的历史蕴意   历史上,太行山曾被广泛的是用作“大形”等字,在名称由来的背后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这与早期北方少数民族和地区政权的祭祀、文化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白狄”祭祀的传统习俗   先秦时期,我国北方长期被少数民族占据。周朝时期,汉族人大多承认“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