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韩筷子文化之探讨
摘 要: 筷子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使用历史。在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和韩国,筷子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进餐工具。筷子超越了其工具性,承载着强大的文化价值,是自然环境、饮食文化的重要体现,已然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日韩的用箸习俗虽源于中国,但因长期的历史演变、地域自然特征、饮食习惯等因素,两国筷子在外观、功用、礼仪、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相异之处。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正确认识两国的筷子文化,对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日韩 筷子 礼仪 文化
一.筷子的起源及传播
筷子古称“箸”。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用箸的民族,至少有三千年历史。筷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日三餐朝夕相伴的筷子已超越了它的功用性,升格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考古资料表明,筷子的出现,匕箸并用可追溯至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匕为扁平长条形,类似于餐勺。这与华夏民族的农耕文化和粒食、羹食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墨子?天志》称华夏:“四海之内,粒食之民。”《周书》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煮谷为粥。”蒸煮黍、谷、稻用匕吃,而汤里的菜肉,手抓太烫,以匕舀取又不方便,于是借助树枝、木棒将其从滚烫的汤里捞出来。烤食物时同样借助树枝翻烤、夹取食物。这些树枝、木棒就是箸的原始雏形。箸始见于典籍,是在《韩非子?喻老》里:“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箸”自明代始称“快”。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记载,“箸”与“住”、“蛀”谐音,这对以打渔为生的江南船民来说有不吉之意,故改称“快”。因南方多竹,“快子”多为竹子制成,人们就给“快”加了“竹”字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也验证了此事实。“筷子”吉利又朗朗上口,遂流传开来。
随着各国间的交流,筷子逐渐传入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并使用至今。筷子的传入改变了这些国家的手食传统。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倭人“食饮用笾豆,手食”,说明3世纪时日本尚无箸。公元607年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一行遣隋使出使隋朝,在酒宴上初见银箸等餐具。608年使团回日本,隋朝派袁世清使团陪同前往。使团带回了隋朝的箸献给圣德天子,并向他描述隋朝宫宴,建议用箸及以中国礼仪款待使者,圣德太子欣然采纳。这是日本朝廷第一次用箸,袁世清使团见证了日本从“手食”向“箸食”的转变。因此筷子的传入被日本学者称为“日本人的生活革命”。至今年代最久远的箸是从板葺宫遗迹出土的箸,据考古推定约为公元645年。自传入至今日本沿用“箸”这一名称。
筷子传入韩国的具体时间尚无定论,通常认为商纣灭亡时由遗臣箕子带领子民迁往朝鲜半岛时带去的。目前韩国公认出土最早的筷子是公州武宁王陵出土的铜箸。据考古发现,咸镜北道罗津贝冢出土的骨勺据考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时代早期,是现今朝鲜半岛出土的最古老的勺子,远早于筷子的出现。从三国时代起至今韩国延续了匙箸并用的进食传统。这与韩国人“饭+汤+菜”的饮食结构是分不开的。韩语中筷子的名称是借用汉字“箸”变化而来的(● 箸与表示细长状的‘● ● ’组合而成),可见日韩两国筷子的名称均源于中国筷子的古称“箸”。
二、日韩筷子的外观与功能
筷子由小小的两根木棒组成,简易轻巧却功能强大。日韩两国的用箸习俗皆源于中国,但因自然环境特征、饮食文化相异,两国筷子在材质、形态、功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日本箸素朴,但设计极为考究,多纹理清晰的竹、杉、桧、瑞木、紫檀,也有象牙箸、漆箸。形状多为稍短、尖头粗尾的圆锥形。日本人就餐采取“一人一食”的分餐制,不需要长距离夹菜,因此日本筷子较中国的短。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海产品丰富,日本人喜食海产品。箸头尖细便于剔刺拨壳,这一造型适应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日本箸种类繁多,按形状、功能、使用者不同都有明确的划分。
韩国筷子纤细扁平,长度介于中国和日本箸之间,多金属材质,这些特点都适应了韩国人的饮食习惯。最具代表性的韩国料理有泡菜、烤肉和大?u,金属制、扁平的筷子更容易撕开泡菜。烤肉时用竹木筷易烤焦,而金属筷耐高温。韩国料理多用大酱、酱油、辣椒酱、辣椒面等染透力强的调味品,竹木筷用久会被染色,酱味也会渗透进筷子里,金属筷抗染、卫生、易清洗。朝鲜半岛金属矿藏丰富,冶炼工艺先进,故金属筷被普遍使用。在古代韩国筷子的材质体现了鲜明的尊卑观念和等级意识。如王室使用银筷彰显身份地位。两班贵族使用黄铜筷,平民用竹木筷或铁质筷。如今韩国筷子多为不锈钢材质。韩国是筷箸文化圈中迄今为止唯一使用金属筷的国家。从三国时代起至今韩国延续了匙箸并用的进食传统,但匙箸分工明确,勺子用来吃饭、喝汤,筷子用来夹菜。这点区别于中国和日本,韩国饮食以汤为主,因此勺子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下面将日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