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今文经学的兴盛与科举考试的变革.docVIP

晚清今文经学的兴盛与科举考试的变革.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今文经学的兴盛与科举考试的变革   收稿日期:2015-07-29   作者简介:冯建民(1982-),男,山东阳信人,教育学博士,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教育考试史研究。   继常州“今文经学派”庄存与、宋凤翔、刘逢禄等人的奠基,至道光年间,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家,借经言政,揭露社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今文经学走向兴盛,风靡一时。诚如周予同所言:“一直到了清代的中末期,因为社会、政治、学术各方面趋势的汇合,于是这骸骨似的今文学忽而复活,居然在学术界有当者披靡的现象”[1]。今文经学的兴盛不仅“引发了汉学自身的分裂”[2],而且“当这一学术思想风气,被这些试图开宗立派的学者推到极端,并有意将这种学术取向与乾嘉时代的古典之学对立起来的时候,它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真的改变了清代的学术地图,引发了相当深刻的思想与学术转型”[3]。这一重大的学术转型与科举考试之间存在着何等关系?又会对晚清的科举考试产生什么影响?本文便就此试以剖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引导思想界转向,改革科举呼声高涨   晚清今文经学的兴起,对于引导知识界、思想界走出考据学繁琐细碎之泥潭,转向“经世致用”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思想界将目光聚焦于科举考试这一千古旧制,针对其与社会脱节,不能选拔实用人才、空疏无用等问题,纷纷畅言,变革科举呼声日渐高涨。   龚自珍针对科举脱离实际的弊端指出:“今世,科场之文,万啄相因,词可猎而取,貌了拟而肖,坊间倾本,如山如海,四书文禄士,五百年矣,士禄于四书文,数万辈矣,既穷既极”[4]。故此,他大胆提出要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魏源则对八股取士空疏无用进行了抨击,“试文衡,试言职,试枢密,无非衡书艺之工敏,声律骈偶之巧丽,罔知朝章、国故为何物,其部曹观政,无非胥史文例是求,罔知漕、盐、河兵得失何在”[5]。魏源认为必须改革八股取士制度,以实用知识来选才。“国家欲兴数十年之利弊,在综核名实始。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法帖括而讨朝章、讨国故始。舍胥吏案例而图讦谟、图远猷始”[6]。   19世纪50~60年代,思想界纷纷借用今文经学,指陈时弊,倡导科举变革,其中以冯桂芬(1809~1874)最具代表性。冯桂芬认为必须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嘉、道以降,渐不如前。至近二三十年来遂若探筹然,极工不必得,极拙不必失,缪种流传,非一朝夕之故,断不可复以之取士。穷变变通,此其时矣”[7](P37)。他认为科举考试“不过别其聪明智巧之高下而已……然所试之事太易,则聪明智巧之高下不甚可辨”[7](P38)。因此,他极力建议加大考试难度。在试艺校阅上,他主张变合校为分校,实行三场各一主考,分别校阅的方式,以克服“以一艺之优劣为去取”[7](P38)的弊端。   二、促成科举变革,废八股改试策论   戊戌年间,廖平以及康、梁等人对于科举制进行了猛烈抨击,大大推动了清廷变革科举,废八股改试策论的决策出台。廖平从“托古改制,因时救弊”的立场出发,严厉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端,认为科举麻痹国政,造成国家衰败。因此,他主张科举考试内容应用《王制》来取代小学训诂,而制度应该以策论来代替八股时文,“以救时言《王制》之易小学,亦如策论之易八比试帖也”[8]。康有为则猛烈抨击八股文迂腐无用,空疏谫陋,阻碍人才培养。“八股清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瞠目,不知何语矣”[9]。“方今国事艰危,人才乏绝,推原其由,皆因科举仅试八股之故”[10]。而其追随者梁启超对八股取士的攻击更是犹过之而无不及,他说:“科举不改,聪明之士,皆务习帖括,以取富贵,趋舍异路,能俯就乎?”,“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11]。并且呼吁将西学引入科举考试,培养实用人才。   在康、梁等人的积极敦促下,光绪帝于“百日维新”期间,下诏变法,改革科举,废八股改试策论。上谕中说:“乃近来风尚日漓,文体日弊,试场献艺大都循题敷衍,于经义罕有发明。而谫陋空疏者每获滥竽充选,若不因时通变,何以励实学而拔真才?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12]。   三、考试内容趋于实用,经学类试题考核转向   晚清今文经学的兴盛,不仅推动了晚清科举的制度变革,而且还对考试内容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表现在科举试题上,则是由原先注重考查考据学试题转向讲求实用。这在晚清的历科殿试策问中表现最为明显。例如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殿试,制策以经义、钱币、水利、用人发问,在策问的最后提到,“夫研经训以求实用,权食货以阜民生,讲疏浚以利农功,等俊?V以熙治绩,皆经邦之要道,立政治宏纲也”[13]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