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学大师 民主先贤
今年2月21日,是著名地质学家丁道衡先生逝世63周年纪念日,2019年就是先生120周年诞辰。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63年了,但是,他的人格风范一直为后学所景仰,他的创业精神一直鼓舞着地学界同仁,他所创造的业绩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物质财富。
丁道衡先生是科学大师、民主先贤、学术精英、业界楷模。
一
1899年11月4日,丁道衡出生于贵州织金县牛场街的书香世家,其叔祖父是晚清名臣丁宝桢,曾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为官清正,在治理黄河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上贡献颇大。祖父丁体文曾任黄州知府,父亲曾任清镇县知县。丁道衡自幼聪明,勤奋好学,并多次随在外省为官的长辈远游,眼界开阔。
五四运动刚过不久,1919年7月,青年丁道衡在贵阳模范中学毕业,面对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积贫积弱的国家和列强欺凌的时局,面对着人生的抉择,是选择升官发财之路,还是科学救国之路?丁道衡毅然选择了走向大山荒野,选择了爬山越岭,选择了地质科学,志在勘查、开发国家的矿产资源,使我中华强大起来。他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1921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学习。由于学习刻苦,品学兼优,于1926年留校任助教,从事地史和古生物研究。当时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的均是地质界德高望重的一流学者,丁道衡得到了地质界三大杰出人士(丁文江、李四光、翁文灏)以及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等人的教诲,打下了良好的德育、智育基础。
二
就在丁道衡大学刚刚毕业、就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助教不久,我国的一些重要学术团体在北京组建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协会成立之初,正值瑞典人斯文?赫定再次来华,要求率国外科学考察团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活动。在中国政府的协调下,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斯文?赫定签订了合作协议,于1927年4月26日共同组成了中外西北科学考察团,由北京大学教务长徐炳昶和斯文?赫定分别担任中、外团长,并协定中国团员10人,外籍团员17人。由于丁道衡地质基础扎实,工作认真细致,被考察团选中,应邀参加了该团,负责地质及古生物研究,并调查沿途矿产。
令人惊喜的是,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自主开展的大型科学考察。考察团的全部经费由外方负责,但全部考察采集标本物品都交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保存,瑞方只可得到地质采集品的副本。凡有涉及国防事务的一律不许考察。当时有些外国人瞧不起中国科学家,更看不起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不相信中国人在考察中会取得成果。考察团还未启程,欧洲国家一些驻华使团就散布流言说:“中国能懂得沙漠是什么?只要走出包头不远,定将返回北平。”丁道衡等考察团成员决心用考察的成果来回击这些侮辱和挑衅。在考察途中,他们顶风沙雨雪、冒严寒酷暑,涉大漠、爬高山,风餐露宿,历时三年,出色完成了西北科学考察的任务。正如科学家巴士德所说:“在观察的领域,机遇只降临有准备的头脑。”终于,机遇降临给了这个28岁的风华正茂、勤奋有为的青年地质学家丁道衡。
1927年5月9日,西北科学考察团从北京出发,乘火车于次日晚抵达包头,在包头经过10天紧张的准备工作后,于20日由昆都仑山口穿过大青山进入草地。6月1日,考察团到达百灵庙附近的艾不盖河畔并在此扎营。在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察团在这一带开展了广泛的科学考察。6月底,考察团分成小队考察,丁道衡同另外5名外国队员组成北分队,负责考察和绘制北线地图,逐步向西推进,与其他分队会合于阿拉善盟的三德庙。7月1日,北分队离开营地向西行进,抵达阿穆塞。次日,北分队继续向西行进,白云鄂博恰在途经之地。
白云鄂博山在平坦的草原上突兀而起,并不算高,但山势独特,色泽别异,在阳光的映耀下,二三十里外的行人就能看到闪着黑黝黝光芒的山顶。途经这里的丁道衡用地质学者的眼光反复审视着这一带的地貌和地形,他决定第二天停止西行,亲自到那里看个究竟。当晚,北分队住宿于白云鄂博山下的白音布拉格。一到住地,丁道衡立即找到当地居民了解情况,返回后又在油灯下查找资料,在地图上,此地名为“哈喇托落海”。蒙语“哈喇”意为“黑”,“托落海”意为“山头”。根据方位,丁道衡断定,哈喇托落海就是当地牧民称为白云鄂博的地方。7月3日拂晓,丁道衡便背起地质行囊,只身徒步向三十里外的白云鄂博走去。丁道衡在《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中曾这样描述发现白云鄂博铁矿的经过:“三日晨,著者负袋趋往,甫至山麓,即见有铁矿矿砂沿沟处散布甚多,愈近矿砂愈富,仰视山颠,巍然崎立,露出处,黑斑灿然,知为矿床所在。至山腰则矿石层累迭出,愈上矿质愈纯。登高俯瞰,则南半壁皆为矿区。”站在山上的丁道衡高兴地说:“很荣幸,我发现了它的秘密。”
几天里,丁道衡欣喜异常,像着了迷似的,背着仪器采集了矿石、岩石标本,对白云鄂博地区的地形、地质、构造以及矿床成因、矿石成分、铁矿储量、地上水源等进行了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