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科对南宋骈文发展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宋词科对南宋骈文发展影响

南宋词科对南宋骈文发展影响   [摘要]南宋词科的恢复和改革不仅造就了又一个骈文繁荣时期的到来,而且对南宋骈文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促使南宋骈文朝着格律更加严格、注重技巧形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南宋词科;南宋骈文;格律化倾向   [中图分类号] 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1-6639(2008)04-0054-05      科举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中的重点课题。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中,对历史上曾颇为流行的唐代以诗赋取士故而唐诗盛极一时的观点进行反驳,认为这种说法颠倒了两者的先后顺序,而且忽视了科举对唐诗发展的副作用[1]。当然,唐诗的繁荣不能简单归因于科举,但对某些特殊文体来说,科举确实对它们的繁荣起着决定性作用,律赋是如此,南宋骈文也是如此。正如金?香所说:“南宋古文衰而骈文盛,皆出于科举。”[2]本文即分析在南宋骈文的发展过程中,词科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南宋词科与科举      词科是宋代一种非常重要的科举类别,北宋后期正式开科取士。“熙宁罢诗赋,元佑复之,至绍圣又罢。于是学者不复习为应用之文。绍圣二年,始立宏词科”[3]。“制科词赋既罢……于是士皆不知故典,亦不能应制诰、骈俪选,蔡京患之,又不欲更熙宁之制,于是始设词学科。试以制、表,取其能骈俪;试以铭、序,取其记故典”[4]。由于词科的设置,北宋末期涌现出大批骈文名家。   南渡后不久,政事千头万绪,诏书纷繁,朝廷迫切需求骈文写作的专门人才,重开词科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绍兴初朝廷开始酝酿词科重开及改革事宜,并于绍兴五年(1135)开科取士。改革后的博学宏词科与此前宏词科和词学兼茂科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第一,它放宽了对应试资格的限制,大量以恩荫资格入仕的士大夫从此有机会参加词科考试。其次,应宏词科和词学兼茂的选人可以到礼部报名后直接参加考试。博学宏词科却有更严格的要求,考生在应试前必须先行投献所业三卷二十四篇,学士院对进卷考核后择优异者召试。这样淘汰筛选的工作有利于保证应试考生的较高水准。第三,录取后的待遇更加优厚[5]。南宋时期领土面积减少三分之一,官多阙少的现象日趋严重,进士科人长年候选、多官共守一阙都十分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参加词科成为一种极具诱惑力的选择。   据聂崇岐先生统计,南宋自高宗绍兴五年(1135)首次词科开始取士,直至理宗开庆元年(1259)最后一次取人,125年间二十五科共取40人 [6],开科时间和录取总数都超过了北宋宏词科和词学兼茂科。尤其南宋前期经常有三人或二人同时词科中第,甚至出现兄弟二人同中词科的文苑盛事。   词科宗旨在于“收文学博异之士”[7],与普通进士科的定位原本不同。“试言虽附于春官,拟制实关于睿览。惟大册高文之有体,暨洽闻殚见以无遗,乃能合程度之严,或可备甄收之数”[8]。它的考试门槛和录取标准更高,人数少,故而中第后升迁极为迅速,由此途直至翰苑宰执的比例和速度是其它普通科目无法望其项背的。“士大夫以对偶亲切、用事精的相夸,至有以一联之工而遂擅终身之官爵者。此风炽而不可遏七八十年矣,前后居卿相显人,祖父子孙相望于要地者,率词科之人也。”[9]叶适的批评基本上道出了词科中人的光明前景。这与《宋史?选举志》“南渡以来所得之士,多至卿相、翰苑者”[10]的记载完全相符。      二、词科与南宋骈文的繁荣      词科的巨大诱惑力使得大批士人纷纷从事词科考试文体的写作。不过两宋词科考试文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变化直至定型的过程。绍圣年间初设词科时不试诏诰敕赦等王言之体,“章表、露布、檄书,以上用骈文,颂、箴、诫谕、序、记,以上依古今体,亦许用四六”[11]。为了更加适应朝廷现实需要,徽宗大观年间辞学兼茂科以制诰取代檄书,仍试两场四题。绍兴初词科考试内容再做改革,“制、诰、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十二件为题,古今杂出六题,分为三场,每场一古一今”[12],此后沿为定格。这十二种文体有古文有骈文,并非全为骈文,然而人们一致公认:“自词科之兴,最贵者四六之文。”[13]原因在于这些文体在考场中出现的频率、轻重缓急以及人们对此的重视程度各自不同:“西山先生曰:‘十二体所急者,制、表、记、序、箴、铭、赞、颂八者而已。若诏、诰则罕曾出题,檄、露布又军兴方用,皆尚可缓。’”[14]其中最重要的常规性考试文体是规定必须用骈体的制和表。“制、表如科举之本经,所关尤重”。“隆兴元年,陈自修试颂及露布,冠绝一场,偶表、制中有疵,因不取”。“制、表须多做”[15]。以高宗和孝宗年间词科试题为例,做一个简单的数量统计:高宗一朝自绍兴五年(1135)乙卯科至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科,词科共开科9次,其中制和表的出现频率分别为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