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际视域下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牛庄研究
国际视域下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牛庄研究
摘 要牛庄是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而1861年英国却以营口假牛庄之名开埠,从此营口变为国际条约体系中的牛庄。开埠后,牛庄(营口)在多国贸易的拉动下,一跃成为整个东北唯一的国际贸易中心,同时也变成了近代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纷争的策源地。20世纪初,牛庄(营口)因大连的崛起而式微。牛庄(营口)的起落既反映了航运条件与港口腹地的共振关系,也折射出东北亚国际战略布局源于经济又先于经济考量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近代,牛庄(营口),条约港,地缘政治
中图分类号K25 ?眼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20-0024-09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约定增开牛庄(Newchwang)、登州等10处通商口岸。1861年,实际开埠地却被英国改设在地处辽河入海口附近的营口,①国际上从英国称营口为牛庄。对此,国内学者已多有论述。②然而,出于多种因素,国内外学界对牛庄(营口)这一曾在国际政治、经济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关注不足,本文试正之。
一、英国缘何选择牛庄(营口)开埠
英国之所以选择牛庄开埠,是应其贸易需求和东北亚战略布局而定。地处辽东湾的牛庄(营口)虽不是十分理想的港口,但因其地理位置显要、有相对成熟的腹地而入选。
营口港的内河航线主要是辽河,在陆路交通极不发达的中国东北腹地上,其交通优势十分明显。辽河计有两源,南源为河北省平泉县的光头山,北源为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南的白岔山。辽河流经之地多为平原、沙丘,河水携带泥沙较大,受泥沙沉积等自然因素影响,辽河入海口数度下移。600多年以前,“大辽河③入海埠头,初设于牛庄”。④牛庄⑤在明初称牛庄驿,又称牛家庄,是山海关至辽东的重要驿站,亦是辽河入海口的主要码头,明初辽东驻军卫所的粮饷漕运多由牛庄码头接卸。茅元仪《武备志》卷141、陈组缀《皇明职方地图》(卷下)皆有从牛庄港出扬子江开洋,至“梁房口,入三岔河,收牛壮(庄)码头泊”等记载。⑥牛庄亦是清政府辽东海运的首开港,通称三岔口,为东北与内地联系的唯一大港。康熙年间,辽河在牛庄西北折而西南入海,故商货于牛庄“乘舟渡海”。⑦依托辽河腹地丰富的资源与渤海湾的便利条件,牛庄与江浙、闽南沿海地区建立了私营性质的贸易往来关系,“辽左海禁即弛,百货云集。海艘自闽中十余日即抵牛庄。一切海货,有更贱于江、浙者”。①乾隆初,因泥沙淤塞,港口下移至今营口北40里之白蒿沟(又称枭姬庙),时“为繁盛之口岸,南北商船麇集于此,奉省土产由是通往天津、山东、上海等处,市肆林立,人民殷富”。②道光初,海船渐弃牛庄白蒿沟,主要改泊于没沟营(营口)、田庄台。③不久,大船又下移至距田庄台五里的隆台亭。至19世纪中叶,牛庄已无法停靠大型货船。④清政府的官方采购点也改至营口港。⑤至咸丰时,营口港私营贸易十分繁荣,“奉天没沟营、田庄台等处为商贾辐辏之地,船只来往向有规费”。⑥由此可见,辽河航道的自然淤塞速度较快,并非理想的海港分支水系,但因其地处辽南,腹地移民较多,潜在市场相对成熟。因此,尽管辽河港口一移再移,而货商形表影附,登陆之后仍“以牛计为市场”,仍按旧习泛称辽河港口为牛庄港,这应是英国将营口港误记为牛庄的主因,同时也充分说明在港口腹地陆路交通体系未形成时期,内河航运是海港极其重要的支撑体系。
再者,比对中英史料,可以发现早在《天津条约》之前英国就将营口误记为牛庄,并一直试图打开中国东北的门户。《厦门志》载:“道光十二年三月,有船来厦门,船主曰胡夏米;求通市,不许……后又驶至浙江、江苏、山东、奉天、高丽求市,皆不许。”⑦另据《营口县志》载:“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曾有英国政府官员高特莱夫乘海船到过辽东湾,发现辽河口一带往来帆船甚多,贸易兴盛,出口物资主要为‘豆类与药材’。所以他们深知东北特产丰富,垂涎已久,并知东北辽东湾贸易港口为牛庄,才提出牛庄开港的要求。”⑧再据英方史料可印证,道光十二年前来的胡夏米应指英东印度公司总监林赛(Hugh Hamilton Lindsay),胡夏米是其化名。“高特莱夫”则指德籍传教士郭实猎(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当时,清政府只限广州一口通商,远不能满足工业革命后英国的海外市场需求。基于此,英东印度公司想在中国北方另辟口岸,因而从1831年开始,沿海北上,相继在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朝鲜与琉球等地展开了一系列带有政治、外交和商业色彩的探查活动。而其所探查的港口,除后两者外,皆成为《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之首选。⑨这足以证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早期探查对本国政府决策的重要作用。1831年9月,郭实猎与英国人亨特(Hunter)、道逊上尉(Capt.Dawson)等乘船北上辽东湾,重点考察了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