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哥窑问题几点思考
哥窑问题几点思考
哥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虽然明清文献中多有关于哥窑的记载,然而由于其传世品数量的稀少以及产地的未确定性,有关哥窑的诸多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尤其是其产地及时代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随着近年来考古资料的增多,哥窑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本文根据文献及考古出土资料,并结合传世哥窑瓷器,对哥窑相关问题作一探索。
一、哥窑之名的由来及演变
根据现有可查到的资料,最早提到哥哥洞窑、哥哥窑的是元代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该书记载:“乙未(1355)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尤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今在庆元见一寻常青器菜盆,质虽粗,其色亦如旧窑,不过街市所货下等低物,使其质更加以细腻,兼以岁久,则乱真矣。予然后知定器、官窑之不足为珍玩也。所可珍者,真是美玉为然。记此为后人玩物之戒。至正癸卯冬记。”[1]孔齐所记的时间、地点、器名都十分清晰,且是“直记”,准确性应没疑问。虽然没有明确的“哥窑”二字,或许由于传抄过程的脱漏,或许当时“哥哥洞窑”称为“哥哥窑”是人所共知之事,总之,“哥哥洞窑”变成了“哥哥窑”,并被传袭下来。从此段文字可知,哥哥窑在元末时还在生产。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成书的曹昭《格古要论》卷下“古窑器论”也说元代有哥哥窑:“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2]明确指出哥窑有新旧之分,且旧哥哥窑瓷器在明初时已很少了,批量生产的是元末新烧的。有人根据明天顺六年(1462)徐氏善得书堂刻本考证,书中为“旧哥哥窑,出□□。色青……”,“出”字后空缺,应为地名缺漏,即此时已不知哥哥窑的具体生产窑场了[3]。
明代中期以后,人们在论述龙泉窑时经常以“哥窑”“弟窑”为主题,而关于其由来更加模糊不清。
明嘉靖年间,陆深在《春雨堂随笔》中记载:“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4]
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云:“龙泉……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5]与陆深的记载相比较,这里明确指出是“相传”,并且章氏兄弟“未详何时人”。
刊刻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的《七修类稿续稿》进一步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6]仅仅5年之隔,此书就把“相传”的章生一、生二兄弟确定为“南宋时人”,显然缺乏依据。之后明清文献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如明代顾起元《说略》、徐应秋《玉芝堂谈荟》、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等,清代朱琰《陶说》《景德镇陶录》等,以及清代《龙泉县志》中关于哥窑、弟窑的演绎,大都摘引前人文献,不能脱出《春雨堂随笔》以来哥窑、弟窑的内容。
查考文献可知,宋代的文献并无关于哥窑的记载。明嘉靖之前,有哥窑之名,并未见弟窑之称,《格古要论》中也只提旧哥哥窑和元末新烧者,并没有提兄弟窑之分,而且在《格古要论》中的“龙泉窑”条也没有提到弟窑。可见,在明初时,哥窑并不是因为兄弟的原因而得名。哥窑、弟窑的名字纯粹是后人根据前人的传闻演绎出来的[7]。哥窑之名越早越贴近其本原,越晚则牵强附会的成分越多,民国时期徐渊若编著的《哥窑与弟窑》中甚至出现了妹窑。
总之,宋代并无哥窑之说,哥窑之名源于元代的哥哥洞窑,到明早期,“哥哥窑”被简称为哥窑。由元末的“绝类古官窑”可知,哥窑出现之初是仿官窑的,之后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哥窑的时代应为元明时期。
二、伪“哥窑”
――龙泉哥窑、景德镇哥窑、碎器窑
关于哥窑产地问题,学界曾出现浙江龙泉、杭州,江西景德镇、吉安等地的推测。明代甚至有文献记载哥窑在寿州。明代《徐氏笔精》“哥窑”条载:“瓷器有哥窑,寿州有舜哥山,此窑所出。今赏鉴家解哥字谓其兄所制,误矣。”[8]认为明代赏鉴家从字面理解哥窑是以兄所故,是误解,而认为哥窑是因处于寿州舜哥山而得名。虽然此处明确了哥窑不是由于兄弟的原因而得名,而是以地点命名,然寿州一在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境内,一在今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西北,两地目前都未有哥窑窑址发现,且关于哥窑在舜哥山的说法只有这段记载,其源自何方仍不详。这也反映出明代对于哥窑的具体产地已不清晰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