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理想人离我们有多远.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培养理想人离我们有多远

培养理想人离我们有多远   《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是爱因斯坦1936年10月15日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稿。这一年爱因斯坦57岁,已经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伟大物理学家。早在1921年,他就因在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尤其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爱因斯坦这一天的讲话主题与纯粹的物理学研究无关,他谈的是学校教育问题。尽管大学毕业后他曾因生存问题当过家庭教师,此后还分别在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苏黎世工业大学、柏林大学等学校担任过教授,但他仍谦虚地申明:由于在教育学领域是个半外行,所以这次演讲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之上的。这就成为我们理解这篇讲稿的一把钥匙。   在开宗明义地亮出这一立场之前,爱因斯坦以惯常的方式显示了自己的特色。首先,幽默是他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里,爱因斯坦幽默地自嘲为“吉卜赛人”。他为什么要如此自嘲?因为他的一生犹如吉卜赛人一样“迁徙”过多个国家,并且每一次“迁徙”都具备一定的戏剧性。   这位出生于德国乌耳姆市的犹太人,于1894年因慕尼黑令人窒息的军国主义教育而离开该市到意大利米兰,并于当年放弃了德国国籍。1901年获瑞士国籍,这一国籍他一直没有放弃,这主要取因于他在这个国度感受到的民主氛围与呼吸到的自由空气。1913年他应邀返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纳粹政权的迫害,他被迫移居美国,于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的国籍。   在爱因斯坦辗转于多个国家的过程中,有一件事很值得一提。1895年,他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工程学系的入学考试中落榜。原因是在慕尼黑7年的中学时光里,对死记硬背的教学法充满了厌恶的他,拙于应答需要反复记忆的语言、生物等科目。但幸运的是,该大学的海因里希?韦伯教授和阿尔宾?赫佐格校长都注意到了这个特殊的学生,前者破例同意他来听自己的物理课,后者鼓励他不要放弃希望。这对年轻的爱因斯坦来说,是空前绝后的、具有纪念性意义的鼓励。因为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被学校认为是个很普通的学生。对物理学界来说,海因里希?韦伯教授和阿尔宾?赫佐格校长的“慧眼”为一颗新星的冉冉升起拉开了序幕。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1891至1895年里,这个“普通”的学生已在学校教学之外近乎狂热地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康德的哲学著作和微积分。爱因斯坦一生取得众多成果,与他自小就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息息相关。在这篇讲稿中,爱因斯坦提出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承担的任务与应起的指导作用虽然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谁都知道“艺术家”和“教书匠”是两个相距甚远的概念,优秀的艺术家必然具有海因里希?韦伯教授和阿尔宾?赫佐格校长那样的伯乐的眼光。   其次,具有怀疑精神、不信奉权威也是爱因斯坦性格的重要特征,他在演讲一开始就说“我不能以权威自居”。他从不轻视传统和前人取得的成果,但他也强调不盲从权威。后来,爱因斯坦自己也成了权威,面对蜂拥而来的鲜花与掌声,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自嘲这是“命运的嘲弄”,并戏谑地说“到底是我自己发疯了,还是其他人都成了牛犊?”“我很快就觉得自己像一块古老的教堂里的圣人遗骨。”在讲稿中,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校教育中的“人为权威”,这与他不盲从权威也不以权威自居的精神和行为是一脉相承的。   讲稿的主体部分观点突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澄清的两项动机→学校应承担的重要任务与关键之处→对教师的要求→对人文与自然科学之争、技术性学校的教育精神的两大问题的回答。科学家的严密思维与逻辑,加之深谙讲演之道,爱因斯坦在这里显得如此的举重若轻。但是折服听众的并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准确地抓住指导学校教育的核心精神,并将最终的目标定位为对理想的“人”的培养。   什么才是爱因斯坦所理解的理想的“人”?仅就讲稿而言,它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具备独立工作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把为社会服务看做人生的最高目标。第一点主要解决个人的生活能力问题,第二点主要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指归。爱因斯坦主张“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因为“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着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与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主张是一致的。爱因斯坦也是以他一生的所思所行来实践并捍卫这样的人生信条。   在讲稿中,爱因斯坦对两个问题的澄清值得深入思考。第一,好胜心的建设性与破坏性的辩证关系。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好胜心意味着不服输,不服输才能在残酷的竞争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