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阅读教学运用陌生化理论策略
在阅读教学运用陌生化理论策略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理论,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更要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发现言语的秘密,学会自主阅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聚焦作者陌生化的创作手段,尝试用读者陌生化的眼光去观照文本,帮助学生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为高品位、高质量的自主阅读教学提供可能。
[关键词]阅读教学 陌生化 策略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14
陌生化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领略一篇文章,而且是让学生从陌生化的理论视角,用阅读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言语的秘密,学会自主阅读。
一、阅读文本,聚焦作者陌生化的创作手段
作品中的陌生化其实本是文学的一个特点,在每一篇作品中都是存在的。陌生化阅读教学的建构,可以通过作品中用陌生化的手段创作的句段来刺激、强化阅读主体对将要对话的阅读客体的探究欲望与强烈的期待。有了这份期待,学生主动参与度就提高了,对话也有了良好的心理氛围。它使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欣赏作品,具有一种俯视的优势。这样是我们在观照作品,而不是被作品牵着走。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品虚构起来的世界,而且看到这个虚构的世界的来龙去脉,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美的享受。
(一)修辞现象
句子由于双关、借代、比喻等原因,造成意义上的不定性。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第八册)有这样一句:“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击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老天鹅希望自己像石头,表现得也确实像石头,从这个“像石头似的”,读出老天鹅的勇敢、献身精神,原来无情的石头却是那样的有情,这就是比喻的魅力。
(二)特色句段
由于对语言习惯性常规的破坏或反拨而产生句法上的不定性。如,《莫高窟》(苏教版第九册)一文在描写彩塑、壁画时,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形成画面感。《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第十册)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种菜的情景。学生能从“祖父干什么,我就学着干什么”的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自由与快乐。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这种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达来写出这样的思想情感。
(三)特殊标点
在任何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绝大多数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作者表达时自然的停顿或基本的意思与情感。但有些时候,作者通过某个标点符号的使用,表达其特殊的情感或意思。如,《诺贝尔》(苏教版第九册)一文中写诺贝尔为了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而不惜冒死坚持亲历整个实验的过程;当他从爆炸的浓烟中呼喊着冲出来时,作者给主人公的简单而短促的呼喊加了两个“!”,并且在“他,就是诺贝尔”一句中用了一个“,”。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人物的动作、语言的同时,要启发学生用心地品味这三个标点的妙用。面对此类由标点符号巧妙、形象地表达出特殊的意思、情感的描写,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亲历研究、体悟过程。
(四)矛盾内容
在一些诗文中,看似和常规不一样,看似矛盾,但仔细品读起来,却恰恰是有生命的,是作者独特的发现。如,《清平乐?村居》:“大儿正织鸡笼,中儿除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中儿勤劳干活,为什么偏最喜欢小儿呢?马朝虎先生的《水》中有一句:“你们真的饿坏了。”为什么把“渴”说成了“饿”呢?《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扫路人70多岁了,“我”却与他约定:“30年后,我再来看您!”老人也朗声大笑:“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老人年逾一百,还会在这里扫台阶、请喝茶么?从这样的“口出狂言”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这些内容,要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咀嚼。
(五)精巧布局
从篇章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为表达写作意图而进行的谋篇布局,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从现实的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有利于学生形成阅读与表达整体观的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与迫切。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结尾时以一段夜景描写结束,意蕴悠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精巧安排,凸显了主人公的可敬。《烟台的海》一文,写作顺序是“冬――春――夏――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常地安排呢?
在阅读时,我们要学会关注那些陌生的东西,试图找到说话者思绪飞扬的“集中点”,和他们心灵相遇,就有可能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是真正读懂文本的根本。
二、面对文本,试用读者陌生化的眼光去观照
阅读时,要明确一种意识: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提醒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作者虚构的世界。也就是说,在欣赏作品之时要保持一个恰当的审美距离,要有意识地避免完全沉醉其中的痴迷状态,有意识地对阅读文本,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因为,
文档评论(0)